“互联网+”时代高校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对案例教学带来新的挑战
1.“互联网+”对教师的案例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储存有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教学资源,并且信息更新速度快,对于一些具有时效性特点的案例,要求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案例资料,以保障案例教学有效展开。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很多案例都已经成为共享案例,在网络上有近乎标准的结论,这必然会降低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就不会在讨论分析中对案例进行认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学目的无法实现。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和案例设计时要注意增加案例的广度和案例研究的深度。此外,网络中的案例资源非常丰富,对于没有接触过的案例,教师应能够对相关案例之间的关联性和异性进行分析,对案例中所蕴含的深层的理论知识能够准确把握,并能够结合教学合理选择和分析运用,这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案例教学能力和知识能力。
2.知识碎片化及信息超载问题,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提出了挑战
案例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通过对案例资料以及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在讨论中不断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最终认知。这一过程在互联网环境下,由于知识碎片化及信息超载问题而受到了影响。一方面,传统教学的学科知识以书本教材为载体,知识以体系化形式存在。而互联网环境下知识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的,即知识是零散、无序、片段的、不成体系的,同时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又缺乏强制性要求,学生对碎片化的知识缺乏深度思考,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认知。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量是海量的,而且良莠不齐,存在信息超载问题。那么,在案例教学中就需要思考,如何转变案例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能够引导学生在庞大且鱼龙混杂的信息中搜索并选择正确的知识,引导学生对自主获取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实现对碎片化知识的加工整理,最终形成体系化的知识,这无疑是对教学的又一挑战。
3.“互联网+”使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发生了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进度都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的。而“互联网+”改变了这一传统的教学关系。互联网环境下,知识资源是开放的、共享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时间安排自主进行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辅助者。教学从知识灌输向互动交流转变。这也必然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素养、创新意识等提出了挑战。
(二)案例教学的不断优化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知识经济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需求也不断提升,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信息素养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具备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知识经济的需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等教育也形成了以“创造力为核心,综合技能的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案例教学,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案例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变化。
(三)高校案例教学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提升案例教学效果
尽管案例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讨论往往会受到教学课时和教学空间的局限,讨论中学生无法随时补充查询相关的资料信息,受时间的限制学生的讨论可能不够深入,而后续有新的观点和想法又在课下缺乏交流沟通,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是一些教师对案例教学理解不够深入,认为案例教学就是在课堂讲授中加入一些简短的案例对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行解释,在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并未真正在教学方法上有所转变。也有一些教师案例教学经验不足,缺乏深入科学的案例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案例选择、知识引导、案例讨论、考核评价等方面没有深入的研究,致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三是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不足,在案例讨论中参与度不高。案例教学主要通过案例启发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和对知识的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掌握所学知识。但一些学生习惯于传统讲授的教学模式,习惯做“倾听者”和信息的“接收者”,而对于案例讨论不够重视,甚至出现了“搭便车”的现象,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互联网+”对案例教学带来的挑战、经济时代对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以及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等,都要求案例教学过程不断优化。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互联网+”不仅对案例教学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庞大的案例和知识资源、高效的交流平台以及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为案例教学过程优化提供了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