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毕业生的调查评估

五、对毕业生的调查评估

在专业设置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评估非常重要,这涉及到是否真正达到了办学条件,以及专业设置是否成功的问题。作为对一般性评估的补充,我们以本专业为例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本次调查经过讨论,决定一定要避免出现暗示性的选项,我们收集到已经毕业学生的电子邮箱共98个,这些学生分别工作在北京,天津、河北、深圳、银川、昆明、海口和南昌等地,本次使用电子邮箱共发出调查问卷共98份,其中有59位同学填写了问卷,其余同学由于各种原因(很可能是联系方式有变化)没有回复。以下分别就单位性质、影响因素、工资水平等方面进行统计。

(一)单位性质

本次统计,按照本专业的特点,将单位性质分为以下几类:①国企或公务员;②软件公司;③继续深造;④教育科研;⑤其他单位。从收到的调查问卷可看到,国企和公务员有4人,软件公司有21人,继续深造的有6人,教育科研的有2人,其他单位有26人,其中,其他单位的26人所从事的行业没有具体的分类,有智能家居类,零售类,以及电商类等,具体人数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行业人数分布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软件公司和其他单位人员较多,而国企和公务员,以及继续深造,教育科研人员较少,本次调查数据不是太多,但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本专业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在10%以上,并且被调查的这些同学,有很大一部分是毕业后工作一段时间考研或出国的。

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事软件开发的同学占到了35.6%,占被调查人数的1/3多,所以,在专业建设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在软件开发方面的能力。同时有1/10左右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一方面说明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同时,本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素质相对较高。

(二)影响因素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有一项是:“您认为在找工作(或考研)的过程中,以下哪方面对你的帮助更大?(可以多选,按重要性排序)”,问卷中给定的选项是:“ 1、专业方向;2、个人能力;3、家庭因素;4、机会、5其他”,调查试图了解一下,在加强专业建设时,应该侧重于哪方面,将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排在第一位的按5计算,排在第2位的按4计算,依此类推,在调查的过程中,有的同学选单项,有的同学选多项,结果如下:

在被调查的同学中,34位同学将“个人能力”填在第一位,有19位同学将个人能力填在了第二位,6位同学将个人能力填到第三位。可见,毕业后,同学们将个人能力看得比专业方向更重要。

图2 影响就业因素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专业方向”所占的比重很大,但是在问卷调查当中,“个人能力”是占第一位的。究其原因,是很多同学将“专业方向”排在第一位或第二位,将“家庭因素”排在第一位的只有9位同学,而将“机会”排在第一位的有5位同学。同学们都很看重“个人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多成立一些兴趣团体,并鼓励参加,同时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组织同学们去相关企业实习,使他们不再只是会读书的“书生”,还是能动手,会交流的行业“能手”。同时,可使学生认识到专业的发展潜力和未来就业的危机感,在4年的学习生活当中争取主动。

(三)换工作次数

虽然换工作次数的本身和我们专业建设直接的关系,学生工作能力强,有可能主动换工作,寻找更高的待遇,也有可能出现学生工作能力不够,被单位辞退的可能。从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出,接受调查问卷的59位同学中有33位没有换过工作,有16位同学换过一次工作,有7位同学换过两次工作,有3位同学换过3次工作(如图3所示)。学生是否换工作取决于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当收益超过成本时,学生才会选择换工作,而有些时候学生换工作是不情愿的,这时,学生处于相对比较被动的地位,会导致收入下降。

图3 换工作次数

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又对学生进行了补充调查,表明这26名换过工作的同学中有24位是主动换工作的,并且换工作后他们的收入均有所增长。这就启发我们,在专业方向明确的前提下,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可以将学校的优势学科融入新建学科中,打造本学科的特色,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叶志明,陈方泉.高校为何积极申报新专业.中国高等教育2005;2015(23):26.

[2]徐颖,刘晓燕.新专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探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2014;2014(01):13.

[3]张丽丽.关于高校新专业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3;2013(14):5.

[4]韩宝睿 马健霄.地方高校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探索.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2013(2):56.

[5]张丽丽.高校新专业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北京教育2013.2013(7):114.

[6]陈厚丰.我国高校追求“大而全”和“升格热”的外部原因及应对策略.现代教育科学2004.2004(3):47.

[7]董云川,张建新.多种形态一样化的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发展研究2004,2004(12):74.

[8]吴指挥,王占军.大学增设新专业的动力机制.复旦教育论坛2009.2009(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