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是与科学的培养模式密不可分的。应根据学生需求的不同实施差异化、个性化培养,分出层次,建立紧密衔接,彼此促进的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类管理。以下结合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探索了针对不同的学生人群,实施分层次培养的,初步形成了四层递进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链[3]。
1.第一层次——面向全校,开设通识课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程,设置2学分,32学时,其中课内教学16学时,课外指导16学时。积极探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逐步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以理论教学课堂讲授为主,坚持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采用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结合课程实际运用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践、小组讨论、职业测评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切实达到激发创业精神,增强就业创业技能,引导学生理性就业创业的目的。另外,通过引进尔雅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有关创业创新教育形式,已开设的网络课程有《创业创新执行力》《创业管理实战》和《创业型企业财务管理》等选修课程。
2.第二层次——面向各专业,夯实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创新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其中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之中,融入各类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均要能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要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凝练各门专业课程知识实现矩阵,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加入前沿的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按照“基础-专业-综合”设计相关教学实验,形成逐级向上的实验教学体系。
3.第三层次——面向一部分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提升其实践能力
对于完成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学校在已有机械设计和电子设计两个创新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增了5个创新实验室,安排专门有经验的教师面向全校招募有意愿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创新训练。同时,依托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教学团队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培训,开设特色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依托大学生实验室开放基金、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或者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展学生科研训练。
4.第四层次——面向少数创业者,做好初创帮扶和孵化
对于具备一定创新成果或者具有较强市场潜力的成果,学校依托众创空间孵化器对学生成果进行培育,提供专门的帮扶支持,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创业成果转化。通过开设“企业高管大讲堂”“大学生创新创业沙龙”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创新创业专题教育,开阔学生创业视野,把握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