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作用

二、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作用

《人因工程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人因工程与基础工业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安全系统工程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其他相关课程内容有学科基础理论、基本原理方面的支撑作用。《人因工程学》的教学和实践在工业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因工程是一门由人体科学、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工程相互交叉融合的新兴边缘学科,它以人——机——环境系统为对象,从适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出发,研究如何使人、机器、环境协调统一,形成有机联系,从而使操作者达到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的目的[8]。不管是从研究的内容看,还是从实现的目的看,人因工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完成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以及相关实验后,很有必要结合实际场景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改善实践,以加深其对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习惯[9]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应遵循“结合理论知识,观察生产(生活)细节,尝试改善现状,观念融入血液”的研究逻辑,学生首先要知晓我们周围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哪些事物与人因工程有关,并且判断其是否符合相关的原理、准则和要求,进一步要知道如何利用人因工程相关知识去改进和改善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图1 人因工程知识应用阶段与知识层面对应关系

如图1所示,“知晓”属于知识再认层面,体现的是学科(职业)敏感度;“判断”属于原理应用层面,反映对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改进”属于理论指导实践层面,体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上述学习层次的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