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考试模式运行现状分析
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考试一方面对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反馈和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对学生能够起到督促和激励的作用。以纸笔为介质的传统考试模式目前仍然占据着主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考试方式,而考试管理人员对于考试的组织也大都是轻车熟路。多年的运行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机制,无论何种级别的考试还是何种规模的考试,从命题、出卷到试卷印刷、运送、收发与保管,从考试的安排到组织,从阅卷、评分到成绩的录入,都是按照这样一个程序化的流程进行的。然而,通过对目前考试运行状况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样的考试模式已经渐渐不能适应现代化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1)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已无法完全满足考试的需求。在考场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有的学校通过限制报名资格来控制考试规模,有的学校通过多方渠道租借教室供学生考试,有的学校启用了操场、食堂、活动中心等非教学区域作为考试场地。这些做法虽然缓解了学校组织考试的压力,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考试机会无形中被减少,考试环境出现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性。
(2)现行的考试制度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当前,高校考试笔试形式居多,口试、答辩形式少;理论考试多,技能、实践操作考试少。在考试命题方面,受标准化考试方式的影响,题型比较传统、固定,综合性能反映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的题目很少,并且考试内容一般都局限于教材,记忆性内容较多,致使很多学生养成了平时不努力,临考突击记忆的不良学习习惯,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高科技作弊手段层出不穷,考试作弊之风愈演愈烈。2015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明确在《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后增加一条:“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该法条从2015年11月1日开始生效,这意味着在中国,考试作弊从违规违纪上升到违法的层面。当考试的道德底线被层层突破直至触及到法律底线的时候,也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考试的功能,帮助学生认清考试对于学习的真正意义,引导学生走出对考试功能认知的误区。
(4)考试运行成本越来越高。一方面是由于考试要求的不断增加,比如大学英语四、六级笔试要求各考点要配备一定数量的防作弊设备,对于考生人数上万的考点而言,设备购买或租赁的费用会很高,并且由于防作弊设备的更新换代,这项费用的支出并不是一次性投入就能够满足考试要求的。另一方面是人力成本的大幅度提高,目前国内高校教学考试的监考费普遍较低,老师们对于监考工作的积极性并不高,每逢考试周很多老师经常是一天连续监考几场考试,体力和精力上消耗都很大,因此适当地提高监考费是非常必要和急需的,但是这也势必会增加学校考试运行的成本。
综上可知,现行考试模式遭遇了发展瓶颈,改革势在必行。而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现代化考试模式恰好适应了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人机交互的无纸化考试环境,流程趋于简化,组织周期短,运行成本低;它受人为因素干扰少,能有效控制考试作弊现象,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侧重技能而非分数的考核,符合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也正是该模式被很多高校积极推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