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引发的思考
(一)确定教学重点
综合性高校的特点是学科广,学生数量多,文理科学生分布较均匀。由于文理科学生和专业具有非常大的区别,因此在确定教学重点时也要区别对待,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针对不同专业和特点制定不同教学重点。
虽然教学重点不同,但教学方向应该保持一致,确定“以信息素养为核心,以专业为依托,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的教学目标。将《计算机基础》定位成面向基本信息素养的通识型课程,注重基础应用技术的教学,使之成为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服务的课程。
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学重点偏向于理论应用,理论是应用的基础,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最终目的。对于教学中过于专业的知识可以适当进行筛选讲解。
最后,即便是偏向于理论应用,不同专业的侧重点也应不同,例如计算机应更多的讲解一些原理和专业的应用,而偏向于文科的专业则更应侧重于office和解决日常普通问题的应用。
(二)改革教学内容
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特点分析,可以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做好整体设计,突出重点
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综合性高校的需要,通过改革将决定整个课程应该包含的范围。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根据实际问题出发,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而不仅仅是一种演示或讲解。目前很多课程不被学生认可的主要原因也是与实际相脱离,学生学了知识后也不知道该怎么用或者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所以,在教学内容设置中应突出“应用”,让学生在了解学习目的的同时还要避免盲目追新,使得教师忙于应付。
2.分层次教学
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实际应用系统”。“基础理论”主要以基础性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例如二进制、冯诺依曼、网络定义等。这部分内容也可结合部分实例,但更多偏向于理论,基本很少能结合生活和工作的应用。“应用技术”主要讲解理论的具体应用实例,例如计算机硬件各部件、组建局域网、网络故障排除等。这部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比较重要。“实际应用系统”是对某一软件的应用讲解,例如office、windows等。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全校公共课程,如果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大纲并不现实,但可以在设置相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由任课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教学,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千万不可千篇一律,毕竟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方式不同。
3.突出教学重点
课程内容设置时应突出教学重点软件的使用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分配方面,可以考虑将操作系统和软件操作部分完全放入实验课程中,甚至可以作为学生的自学部分,通过使用课程资源让学生更好地达到自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样可以让教师更专注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
在理论课中,教师集中精力讲解理论课程,并在理论课中讲解无法在机房的实验环境中讲解的内容。最终的教学目的还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