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课调整的实例分析:以日语公选课教学为例
以日语公选课为例,虽然考核体系严格,2015-2016年第二学期,日语(A)和(B)两个班399名同学中,有77名学生未能获得学分[3],但该课程依然获得高度认可。这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调整的结果。单纯的语言类教学,绝大多数学生短时间内无法适应,简单的公式化思维模式成为外语学习的最大障碍。由于对日语公选课的认识不同,在课上对不同信息关注度也不同,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知识需求框架内进行语言教学,其效果无法保证。为此,不断添加与日本相关的文化、历史、风俗、经济、中日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建立多层级的知识供给和消费关系来维系绝大多数同学在不分时段对课程的积极参与。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于日语相关内容的兴趣更加广泛,对于任课教师有着更高的期待,同时也可看出,很多学生对日语课的学习并没有实现该课程的预设目标。这事实上是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课程运行模式。
从专业能力设定、课时数量设置等比例来看,两者间存在着极为悬殊的对比关系。我校日语系的综合性能力目标设定必然不适合公选课程。但是,通过分析日语相关招聘职位可以发现,与日语相关的招聘趋势是:技术能力越来越成为日本企业的首要的基本需求,具有技术能力的员工需求人数及其待遇水平明显要高于日语语言专业学生。也就是说,具备简单的交流能力,在实际工作岗位中进一步学习业务相关外语,是日语相关员工发展的主要路径。在“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基本的语言能力”结构中,基本语言能力是充分条件,是这部分员工的附加价值部分。
这种非专业性的语言附加值能否通过公选课来实现呢?
如果对公选课进行必要的调整的话,实现这一目标,并非不可能——只需在普及性外语通识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添加部分专业性语言训练。即使这种基于少量课时的部分性语言专项训练,也不是当前的公选课所能承担的,需要对当前的公选课进行纵向调整、对需求层次进行有效分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在动态淘汰机制的作用下,挑选出真正有效消费群体实行部分专业性训练,必将切实提升公选课效果。
从供给向度分析,必要的合理化调整也能为这种高效率的部分专业化训练提供现实性。以日语系专业课程构成为例,根据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日语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学生在4年的学习时间中应具备“高度日语表达和运用能力”,为此共设置了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内总共1908学时的课程。[4]公选课只有32个课时,两者之间的对比为60∶1,这种悬殊的比例关系体现在广泛的选修课程之中。悬殊的比例关系加上学生选修的随意性,很难达到日语教学的目标,有必要对这一课程进行分解和强化。事实上,仔细分析专业课构成确实能缩小同公选课的对比关系,从而实现向公选课的趋近。日语系1908个课时,共包含7个学期共涉及精读(基础精读和高级精读)、听力、听说、语法、泛读、视听说、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日本概况、日本语言概况、日本文学概论、日本文学赏析、商务日语函电、日本经济概论等15门课程。基本交际能力日语则只需要精读一门课就可以承担,以《标准日本语》初级为例,只需要72学时就可以具备简单交流能力。这样,如果对公选课在层级基础上继续进行一学期32学时,则累积64学时,就可以基本实现这一目标。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经做过一次实验。
实验目标:1.公选课课程任务与时间投入的最佳比例关系
2.以N2水平为基准的日语教学最低时间数量
实验对象:正在进行本科专业学习的天科大学生
实验人数:22人;
试验时间:2015.10-2016.6
实验内容:
以N2(国际日语水平考试二级)为目标,对零起点非专业本科学生进行日语专业训练。
在2015年日语通识课上,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希望继续学习日语(76)名,并且能保证上课时间(32)名学生中,对能与授课教师的时间相匹配的22人进行日语教学。教材为《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其中有19人坚持学习完全部课程,从语法体系、词汇数量、语法能力等方面测评,均具备基本日语语言能力;其中7名同学,在延长30课时的中级《标准日本语》学习后,参加了国际日语水平二级(N2)考试,2人通过,其余五名同学的成绩也接近及格线。这一水平相当于日语专业学生一整年(两个学期)的学习效果。
实验结果:如果短时间内对有真实需求的学生进行适当强度的专业性训练,可以取得满意成果。
实验总结:在实验过程中,充分执行了高淘汰的原则,从众多公选课学生中选择具有真正学习愿望的学生,进行专业化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继续将动态的淘汰机制作为课堂运行的动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也就是说,为进一步提高公选课程的实际效率,需要在公平基础上凸显效率原则。因此,要想凸显语言能力,需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进行分解,具体操作方式是,将日语课程分解的前提下,将日语能力的训练延长,将学分进一步细化,增大真正学习日语的学分比重;通过高淘汰率的方式使相当数量的同学在完成日语普及性基础课程后,来进行初步的择优录取,使真正要学习日语的学生能够进行下去。来源的广泛性,更应该突出淘汰机制。对于学校的评价并不是完全取决于对每个学生的评价的综合,而是在某些领域中的集中性的代表人物的贡献,更能体现教育的成功与失败。
总而言之,公选课需要进一步推进和发展,通过科学设计和有效调整,在供给向度上建立起完善、具有科大特征的课程结构体系;在需求向度上,通过广泛提供和层级化区分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并通过动态的淘汰机制来切实保证这一课程系统的高效运行。如果实现上述目标,对公选课自身来说,其价值和意义将会得到极大提升;对各学院来说,通过积极参与公选课的设计于参与,是展现学科实力、发挥自身价值的全新领域。对于学校来说,行之有效的公选课课程是切实保障学校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天津科技大学关于开始通识教育选课程的意见》.津科大教[2006]27号.
[2]薛庆根.影响高校公选课教学质量因素的调查分析.《农业网络信息》;2014年11期:126页.
[3]2015-201学年第二学期,日语(A)和日语(B),两个班级共399人,期末成绩由平时作业的质量和数量决定,成绩统计如下:优秀:81人;良好:93人;中等:87人;及格:71人;不及格:77人.
[4]2015年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日语专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