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在线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相融合的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
在线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具有各自的特质和优势,两者的有效融合将为高校信息化改革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其影响并不仅限于课程教学方面,势必引起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变革。
(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将在线开放课程与面对面的研讨教学相融合
首先,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应该是单一的,将在线开放课程与面对面的研讨教学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相融合,可以使教学环节更加完整合理:一方面,传统课堂中,可以根据课程实际需要加入慕课视频(可用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或者课堂中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在线开放课程可以加入线下讨论环节,通过组织定期面对面的研讨小组,可以使师生间有深度的沟通和交流,让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催促其按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这也弥补了在线课程缺乏他组织的外部监管,完成率较低的缺陷。
其次,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虚实两栖的学习环境”来满足不同学习需求。
不同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学习能力有很大差异,对传统课堂的现实环境或在线课程虚拟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学习效果也会不同。将在线开放课程与面对面的研讨教学相融合,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既有现实学习环境又有网络虚拟环境、既有人际交流又有人机交互的“虚实两栖的学习环境”,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从而实现“虚拟与现实、主体与环境之双向构建”[6]。
(二)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在原有部门及功能基础上的分化和整合
推进在线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的相互融合,还会涉及到教学管理模式——从机构设立、功能定位到政策、制度等一系列改革。
首先,在线开放课程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意味着高校可能需要在原有管理部门的基础上成立独立或者分化出新机构,负责从在线课程的筛选、授课团队考核到教学质量监控的整个过程。其次,高校信息化改革还需要改革各部门(如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实验设备与管理中心等)的功能,实现各部门功能的有机整合。最后,还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与政策,如学分制度、考试制度、课程认证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总之,各高校的教学规章制度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来制定和执行。
(三)教师角色的改革—构建能力协调、相互配合的教学共同体
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通常是知识的灌输者和接收者,但将在线课程引入传统教学后,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促进者,完成这一转变需要构建能力协调、相互配合的教学共同体来一起完成。教学共同体中的每位教师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相互配合。具体而言,需要一支负责整合资源、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技术支持和维护等人员构成一体的教学团队,还要有其他需要负责组织课堂讨论、线下研讨、辅助指导以及学生评价等不同角色的教师,每位教师发挥各自所长,相互协调配合,才能打造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
(四)学生考核与评价机制的改革—建立动态的、多模块考核与评价模式
多元、混合的课程模式要求对学生的考核应该是动态的,既有客观的考核,又有主观的评价;既有过程性的评价,又有结果性的考核。通过构建平时成绩(在线学习成绩/课堂平时测验)+研讨成绩+期末成绩(在线或线下考试)的多模块考核与评价模式,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监控和相对合理、准确的评价。其中各模块所占的比例应根据专业特点、课堂教学实际、学生学习能力由任课教师或授课团队提前确定。
新型在线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的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科学的融合,一方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有助于提升传统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新型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传统高等教育的支持,基于两者融合探讨高校教学路径的信息化改革,顺应了互联网时代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为突破传统高等教育改革的瓶颈带来了新的可能与希望。
参考文献
[1]桑新民.MOOCs热潮中的冷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06):5-10.
[2]鞠婷.新型在线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互惠关系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1):136-139.
[3]徐葳,贾永政,[美]阿曼多·福克斯,等.从MOOC到SPOC—基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清华大学MOOC实践的学术对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13-21.
[4]程建钢,MOOC的辩证分析与U-MOOC研究[R].北京: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2013.
[5]柳世玉,温恒福.在MOOCs与讨论式教学的融合中推进大学教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07):107-110.
[6]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21世纪:大学课堂何处去?——“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2(2):9-20.
【注释】
[1]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产教融合育人体制机制研究——基于物联网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实践”(项目编号:HE 1018)、 2016年天津市教育系统调研课题“加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编号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