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与讨论

二、问题分析与讨论

上述毕业设计图样中呈现的问题都与机械制图课程密不可分,但也和机械基础相关课程的设置、内容的衔接等诸多因素有关。

1.现有课程体系的安排与设置

如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其安排时间不合理。机械图样是工程界交流的共同语言,因此各个院校都把此课作为为后续课程服务的技术基础课,而被设置在大学一年级的上学期或下学期。根据多年的实践证明,把制图课程设置在大一学习是不合理的。大一新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空间想象能力的欠缺,大一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思维意识还停留在高中阶段,同时他们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学生听不懂,感觉枯燥乏味,此时学习这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科目不容易理解,很难掌握。建议机械制图课最好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

2.单门课程的学时安排与授课内容

现在各门课的学时都呈减少的趋势,如何在减少学时的情况下突出授课重点提高学习效果是我们急需解决的关键所在。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目前机械类制图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40学时,设置在大一上学期,主要内容有点线面投影、投影变换、曲线曲面、立体截切与相贯、组合体的画法及尺寸标注;第二阶段48学时,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其中包括计算机绘图14学时,主要内容有零件的各种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第二阶段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很零散,处理具体某个零件时,需要把学过的制图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其中零件图和装配图是制图课程的重头戏,也是反映学生工程能力的具体体现,它的表达内容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而学生此时几乎没有一点实践经验,没走进过工厂、没见过具体零部件,对具体零件结构如何表达清楚?采用几个视图表达?如何标注尺寸等问题考虑不周。所以建议在第一阶段安排一次、第二阶段安排两次到企业的实习实践课,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与学习兴趣,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读图、绘图能力是多么重要。

3.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衔接与协调

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知哪门课程学过?从哪下手查找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反映出学过的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不起来的问题。多年来,各门课程都自成系统,始终围绕着本课程进行教学研讨与改革,学生是分散在各门课程中去学习相关内容的,而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强调又不够,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各个模块,不能把它们综合应用起来,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建议以设计一个产品为目的,打乱现有的教学课程与顺序,不能孤立地讲授某门课程,教学生设计生产图纸中需要的所有信息,注重各门课程的衔接与应用,重新组织教学活动。

4.实习、实践环节的课时比重与安排

学生反映知识都是在书本上学到的,基本都是死记硬背,学的知识不知用在哪?何时用?怎么用?课程设计能否不只和一门课程联系,应与多门课程挂钩,先期布置课程设计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具体知识。如金工实习环节与金属材料、机械加工基础等课程内容安排相互打通,最好讲课过程中通过参加实习、实践、参与各类设计大赛等方式和途径,使学生深入到生产和工程实际中,看多少回不如动一次手,在实践中自己自主的总结经验与教训,领会所学知识,为毕业设计和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