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的课程优化实践策略
围绕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目标,许多研究者建议从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入手,增加对大学生专业认知与情感教育、专业实习与实践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设计。
1.专业认知与情感教育
李荣等(2011)[10]以护理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指出在校期间是护生进行专业认知和职业探索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他们通过课堂学习、专题讲座、社团活动、临床实习或见习等途径来认识护理专业和学习专业知识。因此,学校可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专业情感教育,使护生从内心里产生对护理专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许兴苗等(2013)[4]则进一步强调,广泛持久地开展专业情感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最有效的措施。
在具体做法上,赵艳琼等(2014)[11]研究指出,对护理专业大学生而言,临床期间是专业认识的关键时期,临床带教老师可以在向实习生传授技能知识的同时融入情感教育,加强对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培养,使护生从心里真正接受并喜欢这份职业。陈建和刘鹏(2015)[12]研究指出,可以通过给本科生配备成长导师的方式,加快他们对专业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本科生成长导师由专业课教师担任,指导周期从入学伊始直至大学毕业。本科生成长导师制搭建了师生交流的新型平台,有助于他们较早和较全面的了解专业,是大学生建构专业认同的重要基础。还有学者强调了要长期开展专业认知与情感的教育工作。王钢和刘先强(2014)[13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为例,指出专业思想和认同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水涨船高的传统观点并不可靠,因为他们的调查表明高年级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反而低于低年级的大学生,所以,他们认为大学生专业认同教育需要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
2.专业实习与实践教育
张虎玲(2011)[14]以高职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指出教育实习是师范类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师生学习环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实习有助于提升高师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对高师生职业规划和生涯发展也有着充分的牵引作用。
在具体做法上,欧阳霞(2012)[15]讨论了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问题,认为财经类院校应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并倡导财经教育向实践教学这一核心回归,如广泛开展情境模拟教学、建立完整的实践基地、联合知名企业打造校企合作实验室等。曾慧娟(2015)[16]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为例,指出可以通过专业教师带队,对知名旅游城市、旅游集团进行社会调查;或由学生自主调查,校方给予资金支持的方式,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认同水平。
3.人文素质教育
张敏,罗彩凤和吕妃(2014)[17]探讨了整合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对护理专业本科护生人文修养及专业认同的影响。她们开发的专业认同量表包括专业努力意愿、专业生涯涉入、专业正向评价、专业价值认同四个维度,共34个测量条目,认为整合人文素质教育模块有利于培养护生从事护理工作所必需的人文素质、专业认同水平和职业承诺。
在具体做法上,整合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强调以专业导向为目标,以培养护生基本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以及心理素养为内容,循序渐进地将护理工作的伦理原则、实践性、艺术性及社会性引入护生的学习中。在医学专业课程开始之前,就开设护理美学、护士素质修养等人文素质课程;并将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社会医学等人文修养课程逐步铺开,由此充分展示护理专业的丰富内涵和意义,促进护生了解和热爱护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