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平台协作模式的突出优势
(一)推广工作室实践教学平台,嫁接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
面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工作室模式体现了积极的效果。一方面,企业可以从工作室获取人才培养的优先权,为企业发展和转型提供必备的人才储备;学生诸多的创新思维,能够打破企业原有的思维惯性,实现产品突破性的进展。面对科技型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为自身争取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产品研发与课题实践迥异于平时上课的模拟命题,开发进度的严格掌控和企业成本的苛刻要求,都有利于师生在实践中获取真知,在研发中提升理论水平、设计素养与创新能力。[3]另外通过工作室平台与企业建立的需求嫁接,能够将企业对人才能力及素养的要求顺利传达给在校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性的提升自身设计能力。
运行机制方面,工作室平台以热爱专业并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本科生为主,招收部分研究生,学生竞聘上岗,有专业教师进行负责日常指导和授课,工作室内单独设置实践课程。由导师与企业联系实战项目,组织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进行实践,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大赛,为致力于专业研究并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工作室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师带项目的区别,不仅在于提供了舒适的、专门的工作环境,更多的是借鉴企业成熟的管理模式,让学生从“竞聘上岗”到“绩效考核”体验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提高适应能力。工作室内一般由经验丰富的高年级学生作为项目组组长协助老师管理工作室项目进度,同时实施“一带一”的学习模式,要求每名高年级学生带领一名低年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帮助其提高软件、手绘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每名新入职的工作室成员以半年为单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决定其是否继续留任工作室并影响其直属学长的绩效成绩。面对考核压力,一方面可以提高新进人员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各高年级学生间的竞争压力。
为能够保证“产-学-研”项目顺利推进,内部可实施“有偿聘任制”。有偿聘任制主要突出两个核心:即“薪酬”和“聘任”,工作室项目也许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动力,却无法形成有效的工作压力,首先以现金形式对学生的劳动支付绩效报酬,在起到提高工作动力的作用下,更是对学生应尽义务和职责的一种约束。其次“聘任”即非永久性任用,当工作室成员因个人原因无法完成工作要求的时候,根据情况可以对其进行辞退,从而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紧迫感,合理安排个人时间,避免时间的浪费。
工作室运行存在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大一、大二学生基本无法独立完成工作室设计项目,到大三才能够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一定进步,但很快步入大四又要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例如要考研、出国或外出实习完成毕业设计,在此期间学生基本无暇顾及工作室项目。因此工作室实际上一直花费大量时间在人员基础技能的培养上,这对工作室负责教师本人会带来极大地工作强度,鉴于此,工作室可实施“返聘制度”,将优秀毕业生以聘任的名义保留在工作室,所有待遇都从项目经费中进行拨发,在防止人才流失的基础上还能保证工作室稳定的设计实力,当然所有这些改革措施最终还要配合一定的财务制度的革新,横向科研项目中应有更多工作室能够自由、合理支配的资金。
(二)鼓励建立驻企实习基地,提高师生实践能力
作品和经验是企业最为看重的选人因素,也是校企合作重要的参考依据,作品的创新性能为企业带来概念上的突破,而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的设计人员才能为企业提出“接地气”的可用性设计。
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提高师生工作经验的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实习基地建设一般要求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和人才培养能力,具备良好的行业口碑和企业形象,因此在保证学生实习人身安全的基本前提下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教师和学生接触到行业通用的人才培养标准。
实习基地建立初期,由教师组织学生进入工厂实地调研和学习,实习期内,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际课题,其中以企业教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提供现实参照。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常见的实习形式为实行轮岗制,学生需要在车间熟悉基本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流程;进入样品间熟悉企业所有产品,总结设计规律体验产品功能,发现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进入设计部参与调研、设计构思、设计实现等多个设计环节;进入打样间学习样品制作的基本流程和工艺。在实习的全过程中,学生还将切实体验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状态,从而养成较好的工作习惯和成熟的设计认识。
实习基地建设中企业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而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却很少能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工作,学生毕业后也不一定留在实习企业进行工作,长此以往企业必将会对实习基地丧失兴趣,毕竟企业希望自己所培养的人才有朝一日能够为自身发展服务。因此在进入实习单位人员选择方面校方需要谨慎对待,如有必要可与企业签署定向培养合同,规定参加企业实习的学生应尽的各方面义务及享受的权利,在保障学生实习质量的前提下满足企业优先选用人才的需求。
(三)推进创客中心平台建设,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创客”因此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逐步在高校形成了创客教育体系。
创客中心是创客教育实施的实体化空间,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主动创业意识和创业信心为主要目标。创客中心的建立,鼓励学生将创客中心中优秀概念产品转化为商业成果,并以此为核心来启动初创企业。在创客中心,校内教师可带动学生组建小型创新团队,进行设计和技术创新,提出前瞻性创新设计产品,并努力将其转化为商业成果,甚至是启动初创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商业敏感度和在整合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能进一步推动卓越设计人才的市场参与度和行业影响力。
除此以外,创客中心还鼓励学院各专业间的协调与合作,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合作创新项目,[4]加强多学科的联动效果。例如产品设计专业可与动画专业学生可就某一动画原型进行玩具产品设计,产品及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可就某一地域产品进行包装和设计。创客中心优先选择各工作室优秀成员,通过工作室项目锻炼和参加实习基地实习锻炼,设计作品更加成熟,也更有落地的可能性。该选人模式也更加有利于推动平台间的良性互动。
当然,高校创客教育的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还需要从创客文化、创客课程等方面协同进行,还要注意发挥企业、政府和社会媒体的推动作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