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方法
关于实践教学的内涵,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从狭义上来讲,实践教学指的是通过社会实践组织的教学活动,即走出课堂,而在课堂上进行的研讨、辩论等教学方式不属于实践教学;从广义上来讲,实践教学指的是除了理论教学以外,与学生动手、动脑相关的教学方式,例如,参观(革命圣地、纪念馆、战争遗址)、考察(农村、厂矿)、服务(志愿服务、义务劳动、社会咨询)、研究(写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内容,也包括读书、讨论、辩论、演讲及教师的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4]两种含义的分歧之一是参照判定标准不同,狭义的实践教学以教学场所为标准,认为在社会开展的教学为实践教学,广义的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参照标准,认为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为实践教学;分歧之二是形式的范围不同,广义的教学形式范围更大。本文主要赞同广义的实践教学内涵,下面就对几种实践教学形式展开探讨。
(一)课外参观
所谓课外参观,就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历史遗址开展实践教学。要善于运用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天津市为例,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感受两位革命家的爱国情怀;参观塘沽博物馆,向学生展示塘沽自宋代成陆至今800多年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参观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讲述近代天津的租界史;参观梁启超故居,了解维新领袖的生活起居;参观溥仪故居静园,了解末代皇帝在此居住的背景和环境;参观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重温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入侵,民族不畏列强、抵御外犯的历史;参观平津战役纪念馆,介绍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的历史;参观吕祖堂,认识义和团运动在天津的开展;参观老西开教堂和望海楼教堂,体会近代以后外国传教士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参观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介绍中国近代教育史。
课外参观可利用课堂时间,也可以选择周末时间。任课教师提前统计好人数,联系好参观场所及车辆,组织学生集体前往。课外参观前,可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参观对象进行简单了解。参观过程中,教师可选择讲解员给学生讲解,或者自己加入一些历史知识的讲解。参观结束后,可组织学生撰写观后感,交流心得体会。教师随后应对学生的心得体会做出总结与评价。
(二)课外调查
历史并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与文献资料里,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课外调查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调查、采访等方式,亲自发现身边的历史,体会现实中的历史。这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口述史兴起,它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学生可以做口述史的调查活动,通过对当代人的谈话,了解他们所经历的那一段历史。例如,学生可以听老红军讲述长征途中的见闻;跟一些老知青聊天,记录当年上山下乡的历史;向自己的家长询问计划经济时期粮票的使用;听长者介绍传统的婚丧嫁娶的沿袭等等。采访、聊天的形式比较容易使学生进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增加其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外调查前,师生应当共同确定调查题目,采访对象,制定方案。教师可以协助学生完成课外调查。调查结束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展示调查成果,并对其进行总结与评价。
(三)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指任课教师利用课上时间,组织学生以讨论、辩论的方式完成“纲要”课某一理论问题的学习。讨论的选题要围绕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大问题,亦应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比如教师在讲述抗日战争内容时,可设计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分析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1937年抗日战争为何一负一胜?学生课下可以4人一组共同查找史料,讨论问题。教师在第二次课上让每组出一名代表发言,展示PPT,向大家讲述该组的结论。发言结束后,教师可找几位同学评论,最后自己做总结发言。通过该讨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另外,辩论也是一种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实践教学方式。在讲授辛亥革命问题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比赛。正方的观点是“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革命”,反方的观点是“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教师可以选择8位同学参加辩论,正反方各4人,并将辛亥革命的相关史料简单列出发给学生,让他们从中搜集证据,展开辩论。同时,找出几名学生担任辩论赛的评委、点评嘉宾,增加现场气氛。同学们通过激烈的辩论,可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四)课堂表演
为了提高学生对“纲要”课的兴趣,教师可组织学生编演历史剧。例如,可指导学生编演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场景、甲午战争邓世昌英勇牺牲的场景,体会近代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编演五四运动青年学生的示威游行,中共一大各地代表的发言,体会历史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转折;编演侵华日军在中国的暴行,西安事变国共双方的谈判,体会民族危机促使国共两党从内战走向抗日;编演全国新政协一届会议上各界代表的发言,体会各界人士对新中国的畅想与期望。这种实践活动形式对课下准备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写好剧本,组织排练,要根据史实排演,而不能无中生有随意发挥。表演结束后请几位同学点评,教师最后总结,并对表演的历史事件进行评述。这种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但是,因为演出历史剧占用课堂时间较多,因此这类活动可以适当展开,不宜过多。
(五)课堂展示
课堂展示就是学生将其对“纲要”课中某一问题的自主学习成果展示给课堂所有同学的方式。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可以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展示,教师也有所收获,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比如,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教师可以布置话题,让学生展示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作业布置后,学生课下需要查找阅读相关历史文献、论著,可提高其独立学习的能力。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和教师还应加强对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学生把找到的材料整理成PPT,图文结合,在课堂上展示,对大家进行讲解。教师最后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笔者所在的高校定期召开博雅大讲堂,让本科生就其阅读的一本著作进行课堂展示,介绍该书的作者,内容,特点以及自己的感想等等。学生展示的同时,请出几位老师评分,还有对应专业的老师进行总结性的发言,最后给予表现优秀者颁奖。虽然博雅大讲堂是定期举行的学生展示活动,与“纲要”课程的课堂展示仍有差异,但确实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借鉴。
(六)影视作品赏析
影视作品赏析,是利用课上时间播放历史题材的影片、纪录片,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认识。对于比较重要的具有转折性的历史事件,教师可在课堂播放相关历史题材的电影,比如,《辛亥革命》《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等。课堂影视作品赏析,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实践教学形式,学生“赏”完之后,教师还要“析”,就是要客观地解释影视作品中再现的相关历史理论问题。课堂播放电影或纪录片的次数不宜超过3次,因此教师可向学生推荐相关影视作品课下观看。例如,《我的1919》讲述了中国外交官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经历;《一九四二》讲述了1942年河南的旱灾;《赛德克·巴莱》讲述了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反抗日本侵略的经历;电视剧《故梦》讲述了晚清民国时期,一位皇朝遗少遭逢时代变故,饱尝流离颠沛之苦,历尽悲欢离合的故事,透过男主角个人及他的家族故事可以宏观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变迁。
除了播放电影或纪录片之外,在讲述某个历史事件时,可播放相关视频片段,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例如,讲述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战争时,播放《甲午大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殉国的片段;讲述辛亥革命革除社会陋习问题时,播放纪录片《百年中国》中的《剪辫运动》与《天足运动》;讲述日本侵华的罪行时,播放《金陵十三钗》中南京大屠杀的片段;讲述新中国成立时,播放《开国大典》视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