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设想

五、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设想

根据课程考试的主要因素以及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现状分析,进行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分别从考试改革的目标,原则以及措施几方面分别阐述。

(一)课程考试改革的目标

只有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努力,也是进行各项改革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课程考试的现状提出考试改革的目标为:将课程考试建设为紧密结合课程性质,兼顾知识与能力,及时反馈教学,连接前后承接课程,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课程考试改革的原则

疏导与围堵相结合,局部大步走和整体慢步走相结合,淡化短期效果要求,注重长期效果,敢于担当责任。

(三)课程考试改革的具体措施

结合课程考试的相关分析和改革目标与原则,多方面进行课程考试改革,各项改革措施并非完全独立各行其是,而是相互交织关联,并行推进。

(1)设置专门领导研究机构。考试改革是综合工程,需要有领导集中安排和指挥,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领导研究机构,其主要职能为搜集与考试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与专业主要负责人合作,对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能力要求进行细化,落实到具体课程,为考试改革提供基础数据作为依托;汇总各项考试改革的具体信息,分析改革的成败得失;进行与考试改革相对应的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将成功考试改革措施进行推广应用。

(2)根据课程修读人数多少,以及前后课程衔接紧密程度将课程进行分门别类,决定改革的步伐。修读人数多,前后衔接紧密的课程,采用多试点改革,逐步扩大的方法,例如《高等数学》课程,后续课程甚至是并行课程都存在紧密联系,改革需求强烈,但压力很大,需要多种改革试点尝试,慎重推广。而专业课程涉及面小,课程内容与实践结合紧密,积极走出校园,与社会应用相结合,考试改革适合大刀阔斧,突出能力测评。

(3)大力发展网络考试和网络阅卷,提高考试效率。积极借助新生事物的上升力量,将大面积的集中考试改为灵活分散的小班考试。网络考试已经显现出其强大的优势,打破了空间限制,可以多地同时进行,而随机抽取题目又降低了出题的压力和风险,也断绝了学生对教师“透题”的奢望。积极推广网络考试同时也是为未来的考试改革进行经验积累。网络阅卷为提高阅卷效率、准确性和积累考题相关的原始数据提供了技术保障。具体操作为:将全部学生待批阅内容上传至网络,隐藏学生信息,所有任课教师随机抽取,进行判分,同一内容进行两次评阅,相当于以往的评阅与复核,两次批阅的成绩相差不大时可以直接取高分作为最终成绩,相差较大时,退回重阅,这样就提高了评阅的公正性和标准统一性,避免了教师对自己承担教学任务对象放松要求。此项改革已在实际中运行,并取得良好效果。

(4)多次考试,提高考试对教学的反馈和对学生的督促。借助网络考试,将一锤定音的期末考试分散到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降低学生挂科的风险,及时给学生施加压力和提醒。在考试舞弊方面,尽管考试的次数多了,但每次考试的分值降低了,考试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例如20-30分钟),考试的内容也是短期内学习的内容,复习的压力也降低了,所以,多次考试的学生舞弊概率并不会升高,相反,会降低下来。

(5)加重对考试舞弊现象的处理力度。考试舞弊多为主观故意行为,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本质的冲突,是需要从重处理的。遵循围堵的原则,断绝学生的舞弊念头。在现有的管理规定中,增加两方面内容,一是进行考场监控视频资料,学校保留永久追查,追加处分的规定;二是在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退学的学籍处分之外,增加课程成绩限定处分,各项违纪违规行为对应的思政类课程无论成绩高低,无论发生在哪个学期,一律标记为不及格;将德育评定与实际行为发生紧密关联,并在相关课程上以标志性成绩显示出来。

(6)进行成绩结构改革。将包括平时成绩、期中成绩、课程论文和期末成绩的现有成绩结构调整为平时多次分段考试加课程论文加期末考试的结构模式。主要考虑原有的平时成绩、课程论文一定程度上是任课教师保护及格率的缓冲措施,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公正性,通过多次考试,以客观和公平打掉学生和教师最后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多次考试形成的成绩评价结构,既给了学生多次机会,又让学生知道最终的成功需要每一次都扎扎实实地努力。平时的多次考试中,侧重于知识点的记忆和简单应用,与以往的期末考试相比,考核内容还要在后续学习中运用,因此记忆不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更重要的是后续学习中还要用到,因此,不存在过去临时应对,考完就忘光的问题。

课程论文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只是在运行上存在一些问题,令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在此问题上可以通过如前所述的网络评阅来解决间题。

最终的期末考试仍然保留,但考试时间、考试内容、考题形式均进行改革。考试时间上,因为有了多次的平时成绩,所以总分值压缩,考试时间也进行压缩,例如由120分钟压缩为60分钟;考试内容上注重综合和应用,不再进行基础知识点的考核,去除背诵内容的考察,考题形式以主观题为主,同样给出一定的选择余地,即多题选做,提供部分基础知识点以供参考,即半开卷的方式。同样,因为总分值的下降,考试时间的缩短,主观题目的设置,能够带来考试舞弊的下降。批阅方式同样采用网络评阅的方式。

(7)加强题库建设。题库建设同样需要朝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方向发展,改变单纯由任课教师根据经验和参考其他题库进行题目编写的困顿局面,扩大眼界,吸收多方面的资源,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到已修读该门课程的高年级学生,存在前后承接关系的课程主讲教师等,信息来源的丰富决定了题目形式和内容的丰富。特别是存在承接关系的课程之间,题库建设一定要有关联性,这是双赢的工作,后续有用将使前期课程得到重视,考试也变成了中间过渡而非终结,实现了双赢。间接要求任课教师走出校园,多接触社会应用,使主讲课程更具生命力和鲜活感。

(8)学校对课程考试改革的支持与认可。没有什么改革是毫无风险、一次就能成功的,期间一定存在“交学费”的现象,而且,课程考试改革最终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考察目标,教师工作量提高,学校的教育成本必然有一定的提高,这些都应该能够接受。损害课程考试改革教师积极性和动力的政策,最终受到损害的将是学生的利益、学校的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