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考核方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高等数学》考核方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工科院校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4]

(一)只重视结果考核,忽视过程考核。在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中,通常的考核模式是:平时成绩20%+期末成绩80%;或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期末考试的成绩占主体地位,只重视结果的考核,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考核,一张试卷成绩的高低决定学生最终成绩的好坏。这会导致学生忽视平时的学习,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只看重期末的考试,为了考试而学习,等考试结束之后将所学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更谈不上灵活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覆盖面小,考核方式单一。传统期末考试试卷大多采用闭卷形式,题型为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和解答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题目数量一般控制在20题左右,最多考察20个知识点,不能覆盖整个《高等数学》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

(三)平时考核随意性大,没有统一标准。平时成绩多根据学生课堂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简单的平时测验等来认定,而大多数工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采用大班授课方式,课堂容量为120人或150人左右,教师课堂上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效果并不方便,作业中学生抄袭现象严重,教师根据这些给定学生平时成绩,具有随意性和不准确性,缺乏统一标准。

(四)只重视理论考核,忽视应用考核。期末试卷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重点定义、定理和方法的理解能力,一定的运算技能和计算能力。由于期末考试时间的限制,对数学思想及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较少,这样会导致学生只是简单地套用书上的定义、定理和结论来解决问题,没有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不能将《高等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更好地融入所学专业知识之中,并为之服务。

(五)考核无法对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学生加以区别。虽然很多学校根据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将《高等数学》分为:工科类、经管类、艺术类等,但是对于同一类别中的不同专业学生,如工科类,包括计算机、自动化、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和建筑等专业,仅依靠期末统一试卷并不能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加以区别,这样就会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重视数学知识与学生专业知识的衔接,对不同专业学生《高等数学》授课不加区分,体现不出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