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的要点详解

三、教学过程中的要点详解

设计合理有趣的教学过程,对一位教师来说,是教学能力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升华。在熟练掌握所教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应力求更直白精炼地阐明要义,运用各种手段调动课堂学习气氛,让课堂生动活泼。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学生们高度参与学习过程,故针对一些要点做出详细阐述。

(一)明确分组与奖惩制度

在首次课上,先向学生们阐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大纲,并重点强调:课堂将以学生为主,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练习。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组,每4人为一组,个别不足的可以3人或5人。分组名单在第二次上课前必须提交,以便于开展课堂练习。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分组方法不适合特别大的课堂。分组后,同组同学座次安排应该尽量在一起,包括课堂教学与机房实验课同组安排在一起,便于讨论问题。

制定明确的奖罚制度,并让所有学生明确该制度。为鼓励参与课堂讨论规定:每组若连续3次课未参与讨论,则扣除其一次平时成绩,若连续多次未参与,则取消其平时成绩;若坚持参加讨论,则奖励其平时成绩满分。很多学生在传统的课堂中习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硬性规定学生必须参与,一方面给他们施加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他们不得不在课堂上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了他们课堂参与意识,敢于参与,勇于参与,才能浸入学习意识。

讨论时,无论学生给出的解答是正确还是错误,只要积极参与,就给予记录。为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记录学生参与环节表现时不是以分数给出,也不是简单挑勾表示,而是建立了一个EXCEL表格,列出分组、参与题目和时间,用颜色填充单元格,比如深蓝代表很棒,浅蓝代表顺利,黄色代表存在小问题,无填充表示未参与。当某组同学完成解答,教师点评完毕后,可以用诙谐的语气征询学生意见“给他们点颜色?”学生们的情绪就容易被点着了,“蓝色”“黑色”学生们会给出自己的评价,就这样给参与增加一点乐子。虽然不给出分数与等级,但同学们希望自己组的颜色最“美”,因此课下或课上会更加用心学习。

奖励的方式,也可以有很多,比如坚持课上参与练习的学生组,或者完成了教师提出的特殊任务的小组,可以获取巧克力、红包奖励等等,东西不必贵重,主要是为课堂增加乐趣。

(二)授人以“渔”——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

并不是长篇大论满堂灌的课堂就是最好的,也不是声嘶力竭的老师就是最用心的,教师用精练的语言提炼出知识的要点,用更简明的方式讲清问题反而是不容易实现的。有限的20多分钟,必须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才能顺利将重点难点突出,这种教学方法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每一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不宜太长,大约20分钟即可,否则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练习与互动。这段宝贵的时间内,务必开宗明义,讲清楚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并给出一个大例子或若干个小例子。剩下的25分钟,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几道练习题,练习题一定要与课堂要点有关联,相似或稍微有些变化,难度不可以跨越太大,让学生通过练习深刻理解和体会教师所讲内容。

比如在讲输入与输出时,不必将细节过多地关注在各种格式符和复杂的输入输出方法上,而是用简单的例子先引导学生成功实现输入一个整数,实数或字符,然后在给出输入/输出格式的基本构成的基础上,演示几个小例子,引导学生设计复杂的输入输出的例子。

又比如在讲循环结构时,首先给出一种循环结构后,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循环的起止,正确理解循环体的范围,循环条件的表示方法,再结合具体的例子演示循环的效果。继而给出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按照循环的设计方法给出算法,完成程序。教师的侧重点,在于分析问题的方法上,而不是让学生重点去记住一些已有的代码。通过课堂上的两道或三道相关题目的练习,学生们很容易掌握一些代码的固有写法。

程序设计课编出的程序能执行,才会有成就感,增加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将课堂例子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学生做出相关的例子,也可以允许他们中有人用电脑展示,有人用黑板板书书写。

课堂练习题型则以编程为主,练习时允许多个组同时在黑板上完成,并进行点评。点评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更加熟悉内容的过程。同时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练习本,用于开展课堂练习,该练习本也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由于采用分组教学,且每组同学不得不完成课堂练习,因此同学们反映这门课他们课下花的功夫仅次于高数。

(三)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程序调试方法,实验课上不迷茫

由于程序设计课程的特殊性,学生们需要在机房编写程序,因此实验环节的设计也同样重要。教师应拿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演示某个具体程序的执行过程,明确指出实验内容与目标。教师应提前给学生布置难度适中的作业,最好有例可循。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之前先设计作业的程序算法,在练习本上编写代码,在实验课上主要进行程序的调试与执行。

实验课的核心是教会学生程序调试的方法,学会理解程序出错时给出的信息。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包含各种类型错误的程序,并编译给学生们看,带领学生们一起寻找错误,教会学生理解程序中的错误提示信息;当程序编译通过时,在VC6.0中演示F10键单步执行程序,教会学生观察程序执行过程中内存值的变化,观察程序的执行流程;也可以通过设置断点的方式,让程序一直执行,直到遇到断点停下来,分析断点处的执行结果。这些方法,不是一次就可以完全掌握的,要把它们贯穿在每次实验课上,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重点练习某种方法。当学生们掌握这些方法后,程序运行出现问题,他们就可以自己定位错误的位置,进而再去根据现象找原因。实验教师在指导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程序问题时,也要从引导学生观察程序执行流程,分析变量值的变化,定位问题所在,进而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知程序中的错误。

实验课上的座次安排,也应该兼顾分组。尽量让一个组的学生坐在一起,遇到问题时,允许并鼓励他们互相讨论,形成一个浓郁的学习氛围,及时讨论并解决遇到的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不赞成教师在实验课上完全限定学生沟通、走动。

(四)重视教材,适当进行课外拓展学习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看C语言的教材。但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是有差别的,为了课堂上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应提前告知学生下次课的学习内容,便于学生预习,跟上课堂进度。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方式共享学习资源,将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频、软件或电子资料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查缺补漏,课下开展学习。

由于所执教的学生是大一学生,他们学习任务很重,学校网络流量也有限制,一旦处于网络环境下,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制力就会减弱,因此相比较而言,应该更加鼓励学生们阅读教材。网络资源浩瀚而繁多,从中筛选出适合本门课程的视频需要很多时间,因此本人更倾向于利用微信群或QQ群解答同学们阅读教材中遇到的问题。

事实上,当每节课都需要学生参与的时候,他们会自发的提前展开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课堂上针对不懂的内容加以理解,课下再完成些作业,实现了理想的学习步骤“预习—学习—复习”。很多同学反映这门课程他们花了更多的时间,无形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