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拟声词”是通过模拟声音形成的一类词,在上古时期就成了中华民族拟声状物的重要工具,到了现代,拟声词更成了汉语词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在世界各国语言中,几乎都有模拟声音的词汇,汉语把这一类词汇叫作“象声词”;日语叫作“拟声语”或“拟音语”;英语叫作“onomatopoeia”。由于拟声词是模拟近似音而形成的词汇,这使其表达方式超出了语言的任意性,较其他词汇的音义关系更为密切。例如,汉语中指代动物的名词“狗(gou)”,在日语中称作“いぬ(inu)”,两者间毫无关联,是任意的;然而,对于狗的叫声的表达,却极为相似,汉语使用“汪汪(wangwang)”,日语使用“ワンワン(wanwan)”。这使汉语和日语的拟声词有了进行翻译以及对比研究的可能性。
“拟态词”是英语和日语里与拟声词并存的术语。它是用来描述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样貌、状态、运动、变化以及人的心理状态等的词汇。在汉语中没有拟声词和拟态词的分类,也没有“拟态词”这个术语,但这不意味着汉语中没有拟态词。非但如此,汉语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拟态词,如“慌慌张张”“踉踉跄跄”“摇摇晃晃”这些表示样子或状态的词语,它们在汉语中属于形容词的范畴,但就其意思和形式来看,相当于英语、日语的“拟态词”。但是,由于日语中拟态词十分发达,而汉语中几乎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这给中国人学习日语以及日译汉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即便是有多年日语学习经验的人,遇到表达疼痛的拟态词“ちくちく”“ずきずき”“がんがん”时,也很难准确区分所表达的不同意思。当然,“ちくちく”可以翻译成汉语“针扎般刺痛”,可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日语中使用拟态词“ちくちく”给人一种直接的、感官的感受;而汉语中“针扎般刺痛”是一种描述性的表达方式,给人一种客观描述的感觉。
本文在比较汉日两语拟声词拟态词定义的基础上,从翻译教学的角度出发,以《新日汉拟声拟态词词典》(郭华江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为分析对象,尝试分析并归纳出日语拟声词拟态词汉译的常见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