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25年09月10日
一、引言
专业认同是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积极认知(如认为专业是有价值的、有趣的)和正向情感评价(如热爱所学专业)。专业认同不仅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内在动机、提升学习效率和绩效,也有利于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
从高等教育实践来看,大学生专业认同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它对大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满意度、可雇佣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业率(特别是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率)等也具有很好的预测效果,高专业认同水平,意味着较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水平。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人们关注的焦点已然从“能不能上大学”过渡到“上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样的专业”——即对专业选择、专业学习、专业就业等现实问题有着更多的思量。与此同时,受专业规模和高考分数等因素的限制,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为非第一志愿录取,所学专业为调剂后的专业,面临着专业认知与情感的调适问题。在此背景下,大学生专业认同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
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文献为例,学者们围绕大学生专业认同的量表开发、现状调查、前因与结果变量探究、策略优化等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其中,一些学者注意到高校教学实践的重要性,或集中论述,或零星提及,探讨了高校教学实践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效应及相关优化策略,给高校教育工作者较多的启迪。本文即致力于从教学实践与专业认同交互的视角,梳理已有文献的核心观念和重要论述,以期为高校教育管理者、专业任课教师在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问题上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