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学分互认的建议

五、慕课学分互认的建议

(一)出台宏观政策支持

国家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推动“慕课”学分互认,真正保障优秀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后,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省级管理规定,确保“慕课”互认的可操作性和合法性。

(二)扩大“慕课”学分互认范围

目前,“慕课”的互认范围集中在公共选修课和通识教育课程当中,但在平台当中,不乏知名高校精心制作的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不论是何种属性的课程,高校可以逐步适当扩大认可范围,建立有章可循的原则,让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更高水平的专业教学,真正实现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认可。

(三)建立“慕课”质量认证及分级体系

“慕课”相对于传统课堂来讲,仍旧是一个新兴事物。一个新兴事物的出现,突出优势体现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国家要尽快建立对“慕课”的质量认证体系,从“慕课”的制作直到上线都要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可以引入独立于政府和高校的第三方,由第三方为“慕课”制作方提供指导,以及在他们的监督下最终上线。同时建立分级制度,在通过质量认证之后,达到一定级别的课程才可以互认。

(四)加大“慕课”宣传力度

从中国“慕课”元年——2014年,到现在已经走过2个年头,要进一步加大“慕课”的宣传力度。高校要为教师和学生全面深入地介绍“慕课”。

就教师来讲,面对“慕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为教师营造直面挑战、争取主动的氛围,“慕课”的发展是大势所趋,要鼓励教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认识、实践,让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并融入到其中。“慕课”制作所付出的工作量等同传统课堂所付出的工作量,高校应予以认可。

就学生来讲,高校要将国内外优秀的“慕课”平台介绍给在校生,同时可以将已经做过认定的课程进行罗列,学校承认学分的课程,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一并公布“慕课”学分认定流程,为学生提供明确指导。

(五)规范“慕课”考核过程

“慕课”考核过程的规范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过程。线上通过网络技术的控制,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一定时间节点需要学习者的参与才可进行,若超过一定时间则自动退出学习,如要继续该课程的学习,则要从课程断开节点处开始,保障整个课程的参与度。线下可以采用传统考场的形式,进行“慕课”课程的考核,一方面“慕课”授课内容同校内教师授课内容相近的,可以一并要求学生参加该门课程的考场考试,最终学分认定以该门课程考试的结果为准;另一方面,集中校内“慕课”学习者,从“慕课”平台题库中随机抽取考核题目后,教师断开网络连接,在教师的监督下,给予一定考试时间,在独立完成考题后,开网现场将作答上传至平台,最终学分认定以本次考核反馈结果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