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组认为“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工程技术人才应该具有工程观、科学观、社会观和创新创业能力,知识结构上要突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3]。苏学满等人[4]认为为了适应“中国制造2025”,企业需要储备和培养更多的数据科学、软硬件开发、测试、运营及营销等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应具备跨学科能力,因此建议计算机、机械、自动化等多学科多学院共建智能制造专业。周海银[5]认为将不同学科进行融合,理念的融合可以使同一个人对同一问题便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有望得出创造性的结论,因此面向“中国制造2025”不是建设一个新学科或新专业,而是在现存科系及专业间开设相互渗透的跨学科课程,这种课程能够实现学科间的合作与创新,解决越来越难以解决的各学科边界领域的复杂问题。李拓宇等人[6]认为“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工程技术人才更具整体观、工程观、科学观和社会观,对人才知识结构上要求学科间交叉与融合,需要兼顾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复合型知识背景。吴晓蓓[7]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认为一专多精、多专多精的复合型人才将是未来信息产业人才需求的方向。
美国ACM协会与IEEE计算机协会根据信息技术发展情况不定期发布计算机学科课程指南(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a,简称CS),这也是全球计算机学科的指导性手册,2013年12月20日发布了最新指南CS2013。CS2013最显明的变化为:(1)强调跨学科的融合。CS2013提出知识域的概念,在课程体系中开发了“计算+X”,如计算生物学、计算工程学等,要求毕业生可以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交流学习。(2)强调工程教育理念。CS2013能力要求中要求毕业生具备解决工程问题的系统层次视野。(3)强调项目经验。要求学生能成功运用学到的知识参与至少一个实际项目,且具备与人沟通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