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引言

近年来,视译研究引起了国外不少学者的关注[1][2][3][4],多数学者从理论上认可Jean Herbert的划分,将视译归类为同传[3],而Lambert将视译定义为一种特定的笔译形式和口译的变体形式[2]。国内亦对此从不同视角开展了系列研究[5][6][7][8][9][10],国内多数学者认同将视译分为“视阅口译”和“视听口译”,并将研究主题定位于视阅口译。前者更接近笔译,以阅读的形式接收信息,边看边译,整个过程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后者需要边看边听边译,紧跟讲话人的速度,以几乎同步的速度给出译文,因此也被称作带稿同传。

丹尼尔·吉尔(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Effort Model)曾对不同类型的口译活动中译员的精力分配情况以及难点做过如下描述[11]

CI(1)=L+M+N+C,CI(2)=Rem+N+P

SI=L+M+C+P

ST=R+M+C+P

其中CI指代交传,SI指代同传,ST指代视译(用以区别同传)。L指代听与分析,即信息的接收和解码过程。M指代短时记忆,包括从接收到转述过程中将信息存于脑中的过程。

N指代笔记,表示对信息要点进行选择性的记录,并对记录进行解码转述。Rem指代回忆,表示从长时记忆中进行相关内容的提取。R表示读与分析的过程,和L一样,也是信息的输入过程;C表示各项精力分配之间的协调过程,当人脑有限的精力超出任务的最大负荷时,各项精力之间的平衡模式遭到破坏,译文就会出现漏洞和失误。P指代产出,表示信息在人脑中进行加工处理,最终以译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对比上述两个模型,很容易发现视译和同传中的精力分配模式十分相像,只是信息输入的渠道由“听”变成了“读”,这也是为什么在视译中会秉承和同传中一样的练习规律,如顺译、断句、衔接等。但是在上述视译模型中,视阅口译和视听口译的细分和差异未能得到体现。又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未涉及“听”的因素,全赖“读”来获取信息,所以可将之理解为对视阅口译的阐释。而对于带稿同传中的精力分配模式,即上文所说的视听口译,吉尔在2009年给出了如下描述:

ST' =L+R+M+C+P

表面来看,视听口译只比视阅口译多了一个“听”的要素,两者似属于同质递进的关系,可以共享一种训练模式。换言之,在课堂训练中,只要简单地在视阅口译基础上添加“听”的因素,就可直接过渡到视听口译。以往关于视译的研究和教材也多数如此建议,即学习者先做视阅口译的训练,然后再配合音频材料进行视听口译的练习,以实现两者的直接过渡。但笔者认为,虽然视阅口译和视听口译中使用很多共通的语言技能和认知技能,但两个过程所涉及的难点和重点差别较大,因此应建立两种不同的训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