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课程内容规划与学时分配

二、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课程内容规划与学时分配

(1)讲解VHDL语言的语法结构(库、实体、结构体)(1学时)。学生录入各基本功能模块的结构体部分,补充库函数,根据模块的输入输出端口信息编写实体部分,并对每个模块进行波形仿真,分析其实现的功能(6学时)。

(2)以各功能模块的VHDL程序为例,讲解VHDL语言的语句,包括顺序语句(if、case、赋值、状态机设计)和并行语句(进程、赋值、IP核的生成与调用、元件的声明与例化)(6学时)。学生录入各功能模块,进行波形仿真,分析其实现的功能(6学时)。

这两部分功能模块在课程的后期将分别用于不同的工程设计中。功能模块较多,学生两人一组,分工负责,每人录一部分。学生通过程序的录入熟悉ISE软件开发环境,掌握VHDL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语句实现的功能,提高查错纠错的能力。

(3)讲解FPGA的硬件实现、ISE设计流程和外设的工作原理(5学时),其中的几个常用外设的工作原理由学生讲解。学生编写引脚约束文件和顶层文件,对工程进行综合、实现、下载、调试(16学时)。

这部分充分体现了EDA技术的模块化设计思想,学生将用前期准备好的功能模块创建多个工程,简单的工程有流水灯、点阵显示汉字、8位七段数码管动态显示、交通灯、17键键盘的按键轮询检测与键值显示,复杂的工程有LCD液晶显示、函数信号发生器、数字电压表。

模块化设计的好处是:①可读性好。每个模块实现什么功能,整个工程实现什么功能都思路清晰、一目了然。②可移植性好。不同的工程会用到相同的功能模块,直接调用即可。所以在设计前期打下良好的基础,后期的编程效率会明显提高;③便于查错纠错。当每个功能模块的波形仿真完全正确时,将它们连接起来创建工程的成功率通常较高。未实现相应功能时,可以通过波形仿真和硬件实现效果,分析问题可能出在哪个模块中,从而缩小查找范围。

关于ISE软件开发环境的操作步骤不在课堂上讲解,只在实验教学讲义中给出详细的说明,图文并茂,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去掌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