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决办法

三、解决办法

(一)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重新整合,尤其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合

目前,工科大学的教育一般分为3个阶段,即按照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习的顺序进行。这种按一定顺序课程设置安排的目的是希望前面的课程学习为后面的做准备,这种课程模式很容易造成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离,学生在学习单独一门课的知识时没有意识到是在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准备,往往觉得前期学的理论知识枯燥无味,而后期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时又联系不到前期所学过的各门专业基础知识。这种课程组织方式,课程与课程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要打乱这种现有的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将原有各自成体系的技术基础课程整合为课程与课程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教与学之间、学与做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少数几门课程。减少或消除不同课程内容重复部分。节省理论课学时,增加实验课学时。

课程以机械创新设计为主线,可以围绕着一个创新实践项目将机械制图、机械原理、CAD、机械零件、互换性、实习、课程设计等部分内容打散,整合成一门课,由浅入深进行分段式教学,使学生通过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学习训练,能够自己根据需求设计出一款机械产品,并能用二维、三维图正确的表达出来。也可以将力学、工程材料、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部分内容整合成一门课,要求学生做创新机构设计,此机构要满足材料使用性能,要经得起力学验证。

如有学校将“机械制图”与“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整合为“机械制图与技术测量”一门课[4];如北京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图”课程。将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CAD课程、实习实践等整合成一门“机械设计制图”课[5]。如图1所示,新课程体系共分5个阶段,即制图入门、机械概论、通用零部件和常用机构设计、工程设计、创新设计。

(二)各门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与学时优化

近几年来,大多数课程都面临着“少学时,多内容”的问题,结合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如何系统全面的考虑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的增减、学时的合理安排尤为重要,以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学到更实用的知识。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画法几何部分内容比较难,而实际应用中用的不多,只需保留三视图部分的基础内容;加强零部件的表达训练;加强实物测绘练习与讨论,在讨论中学习掌握零件的表达方法,并能综合运用到具体的实物设计中。强化学生的标准意识,不管是手绘还是计算机绘图,都要反复强调各种线型的使用区别,强调并反复训练标准件、常用件等标准结构的画法。

图1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图”课程体系

(三)加强授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授课教师工程实践素养

本科生做好毕业设计要用到的知识比较广,对每门课的授课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授课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及科研背景。由于目前大部分新来的教师都是刚刚从高校博士毕业,本身就存在工程经历不足的问题,缺少充分的工程实践锻炼,授课时只是讲理论知识内容,不能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也就无法指导学生注重知识的工程实用性,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没有兴趣,也不知道以后要用到哪里。所以,学生要做好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所有授课教师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锻炼,组织授课教师深入科研院所、企业生产一线,到生产实际中总结深化理论知识、积累经验,年轻教师要由有工程项目经验的老教师带领,为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