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教学模式
(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和实验,增加设计类实验学时。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高校教师首先应该通过一些设计思维和实用性强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加强实践能力。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可以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增加单片机相关理论和设计的内容,以增加实用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单片机被广泛的应用于数字型电器的设计,本科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目的在于学生能够更紧密地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相结合,设计出智能交通灯、微波炉、数字洗衣机等常见设备,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这样学生的兴趣也会明显提高。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多参与实践教学和研讨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全过程。教师可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进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任课教师要不断增加实用性较强的实例,丰富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把原来理论教学为主的授课环节,变成学生兴趣浓厚的实践互动和讨论环节。
(2)帮助学生建立团队合作意识,启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鼓励团队分工合作,鼓励创新性思维拓展。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有计划地设计团队合作模式,在相对较复杂的任务中,团队的分工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力量远大于个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创造力。教师可以通过课题小组分组的形式,每个小组指定一个负责人,合理分工。组内成员首先要明确分工和具体任务,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任务之外,还要主动帮助组内其他成员。在互帮互助中,学生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写出总结报告;此外,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还掌握了设计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教师注意第一步应该从教学生去数字图书馆查阅和收集有效的资料入手,充分利用高校的数字图书资源库,把理论基础打牢,一旦启动实验,学生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的放矢地选择合适的仪器。实验也要分为两类:验证性实验和设计类实验两部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时,要从手把手教逐渐过渡到发散设计思路,不断地留给学生思考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同步过渡到设计类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研发方向和实用性等,以及在此课程中引入单片机仿真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旨在让学生找到学习此类专业课程的乐趣,这种课程改革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