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分析
在校本科生对部分专业课学习兴趣不足的同时,又对某些专业课非常重视,这些专业课程不论出勤率还是学习态度都令人满意,与前者形成明显的对比。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值得探讨。而且,同一个教师,在一门课中非常受欢迎,在另一门课中,可能面临学生学习兴趣严重不足的问题。
以下因素是影响学生在某门课程中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该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该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该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在学生以后的工作或是继续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程度[3]。
一般情况最后两条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容易被忽略,下面专门就最后2条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进行探讨。简单说最后两条就是学生是否认为这门课程有用,而学生认为一门课程是否有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程度和对该课程的理解程度。
大学的课程设置通常是大学一、二年级学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专业课程。刚刚进入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还是非常有限,而对专业的认识就更加有限,很多都是凭借自己想象,或是听师兄师姐的口口相传,把课程划分为有用的课程和所谓的没用的课程。而其师兄师姐也只是比他们早一两年接触专业知识而已,其专业水平也同样非常有限,这就导致学生对所谓的被他们划分到没用的课程的集合里的课程学习兴趣严重不足。
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的存在课程划分的方法如下:只要是与代码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则认为是有用的课程;凡是和代码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就认为是没用的课程。部分学生甚至还采取更功利的做法,在一门课程中,仅对代码的语法感兴趣,对语法以外的知识一概不学,在和教师的交流中甚至希望老师只讲语法,其他的知识最好不要讲。
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产生这种思想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计算机专业认识不足,简单说就是不知道什么是计算机专业或者说不知道计算机专业是做什么的。他们认为所谓计算机专业就是写代码;另一方面是对所学课程认识不足,不知道这门课程的作用,更不知道代码是如何写出来的,以为只要会计算机语法就可以写代码,不明白代码只是用数学工具对现实世界的抽象的实现,目前大部分软件中代码实现所占用的时间和重要程度都是比较低的。
比如,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这类智能软件是近年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软件,从开发上看,SAP(System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采用的二次开发的方法是主流开发方法,主要的功能模块都是现成的,只需要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把这些功能模块搭建起来即可。仅从代码实现上看,这种功能模块的搭建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国内现实情况是能用该方法(SAP)搭建ERP的开发人员非常短缺,其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大部分开发人员不了解ERP中的一些主要概念的含义,比如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注:数据仓库不是数据库),自然无法完成这类项目的开发。简单说就是大部分开发人员对于ERP这类软件不知道要做什么,自然没法进行开发。而大部分在校本科生自然无法看到也无法理解这个问题,学生对专业领域接触较少,对专业的发展和一些新的东西的了解也仅局限在表面,很难看到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所在。
现在再举例说明同学们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过程。1个大三的学生听大四的师兄说,除了代码别得知识几乎都没有用。那么,这个大四的学生的信息是哪里来的呢?大四的学生说是听自己以前的一个师兄说的,以前的这个师兄的师兄的师兄在一个软件公司工作,他说他在上学的时候学的专业课都没有用,现在做到中层,月薪拿到2万多。所以这个大三的同学就非常相信这个师兄的师兄的师兄的结论——大学的专业课都没用,会写代码就可以。
下面解释一下这位师兄的观点。在很多年以前,中国加入了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在加入WTO以前,上面提到那位师兄的观点有一定的市场,简单说就是当时的情况是市场上主流的软件产品是逻辑比较简单的传统软件,其功能也是解放人类的部分简单的体力劳动,当然就当时而言,这种简单的替代体力劳动的功能也不是计算机的主要目的,只是当时这类产品的数量在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所以从数量上看,对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需求很大数量上是从事基础代码的相关工作,这类软件产品的特点是为其他行业服务,比如一个管理软件主要功能就是常规的管理,管理是核心,软件是辅助,软件要根据管理来修订自己的功能,让管理者使用起来更加方便。简单说,这个时期软件是处于辅助地位,需要跟着应用需求来调整,这个时期的软件开发人员,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会使用简单的开发工具和常用的编程语言就可以满足应用需求。这就是上面提到那位师兄观点的来源。
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有可能失去各种保护政策,这时发达国家企业普遍使用的ERP这类软件在国内受到了重视。ERP除了有常规的管理功能外,还有辅助决策的智能分析功能,可以极大的降低企业的成本。引用当时比较流行的一句话:不上ERP是等死,就是说如果企业不使用ERP,那么产品成本将远高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简单说就是同样一个产品,发达国家产品在国内的销售价格将远低于国内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而ERP这类软件的开发对计算机专业知识有一定的需求,简单说就是仅仅会使用开发工具和写代码是无法开发这类软件的。当时国内的开发人员无法满足开发的技术需求,企业最先想到的是高价购买国外的产品和售后服务,结果却不尽人意。继续引用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来描述当时的情况,刚才提到“不上ERP是等死”,下半句是:上ERP是找死。当时的企业高价购买的ERP产品在国内企业使用效果很不理想,或者说里面的主要功能无法使用,问题不是出在软件上。ERP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软件发展的分水岭,在ERP以前,软件在应用中处于一个辅助地位,但在ERP之后,软件在应用中已经不再是辅助地位,想要成功使用ERP,需要根据软件来调整企业的管理机构和理念,乃至企业的硬件(厂房等)也需要根据软件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从技术上看,这个时期的软件开发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需求的比重增加较多,如果还继续守着过去的经验,失败是必然的。而部分学生由于对专业和市场了解程度的限制,无法看到计算机专业应用领域的这个显著变化,还机械地固守着过去国内程序员的成功经验,固执的只学自己认为有用的代码,其他一概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