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演化体系运行机制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基地,更是服务社会、促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必须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三螺旋关系。
高校处于三螺旋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是从事科技创新,向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向企业提供技术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是高校科学研究、实现高校创新科技产出的重要资金来源,是促进高校研究试验发展和企业应用的紧密衔接环节;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科技创新成果推向市场的平台。高校—企业—政府三个创新创业主体共同作用、三方互动,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政府的制度创新、高校的教育模式创新和企业的实践平台创新逐步演化融合,构建三螺旋理论的多维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运行机制,形成育才共同体,为高校人才培养探索一条创新之路(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多维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运行机制
(一)政府引导、协调机制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是为提高国家经济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服务的,因此政府需要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放在国家政策指导的重要位置。在该培养体系中,政府的主要职责包括:
1.完善的政策引导和创新成果法律体系
从政策引导、制度创新、深化改革、法律支持和保障等方面,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政府可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劳动力就业形势和高校教育状况,制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政府建立资金投资产出体系,形成以政府制度为指导,各个企业实践平台相推助,高校培养教育为主体的多维、动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政府应完善技术转移法律体系,推进高校创新科技成果市场化,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企业产品化提供法律支持。
2.充足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
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人才培养的经济保障。政府提供的充足的研发经费是高校创新创业活动坚实的后盾,也是高校科研、创新创业的最大动力。政府联合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活动优秀者提供企业启动资金和市场化营销资金。通过设立高校奖学金和创新专项资金提高学生的好学、创新动力,渲染校园浓厚学习氛围。大力投资基础研究不仅促进科学知识、技术和医学的发展,且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在美国成熟的教育教学体系中,每年的高校科研经费中78.7%用于基础研究[14]。
3.健全的校企沟通交流协调机制
张颖等(2012)提出:“政府的激励作用只是市场调节下的补充,政府不应该直接干涉各种经济活动,而应该充当宏观调控、指导的‘教练’,企业和大学经过长期博弈最终会选择合作达到共赢”[15]。政府职能所在,有义务确保大学与企业之间稳定互惠互利关系,应设立相关机制,重点加大为企业—高校合作平台的构建和约束监管的投入力度,为高校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化提供沟通交流机制,并建立健全合理的技术转移利益分配机制,提供高校人才培育与企业实践的互动平台和利益分配机制。
(二)企业助推机制
在该培养体系中,企业主要起到助推的作用,主要的职责包括:
1.提供学生创新创业平台
企业不断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在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展开创新创业项目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为高校创新创业成果商业化提供企业平台,不仅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还能为企业吸纳人才,提高企业活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良好运营。
2.增强创新创业市场环境
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大环境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础,企业应高度重视高校创新成果产业化转移,保障校企之间科研成果转移的顺畅,鼓励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科技创新,增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吸纳,提高企业的整体科技水平,良好的创新科技企业环境有利于企业对于创新人才的吸纳与培养。
3.加强沟通信任机制,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指导,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与高校展开密切合作,加深双方沟通交流,参与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保障高校技术转移的有效实施,为人才培养提供创业资金的同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可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开发和申报合作项目等培养企业实用型创新创业人才。2012年郑明物流公司设立国内第一家第三方物流行业企业大学,该校的成立使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且为郑明物流公司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实现校企双方共赢。
(三)高校培养模式机制
高校作为该培养体系中的核心主体,主要的职责包括:
1.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高校应通过学校指导性文件提倡,校园文化宣传,授课老师教育传播等方法积极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推动与宣传。通过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高高校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在开放式校园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素质,努力营造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2.树立全新教学理念,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成为各国高校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我国高校首先应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据此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可包括通识类创新创业精神和文化宣传课程、专业类知识传授课程和实践类能力培养课程等。在具体授课形式方面,高校应开展多元化的新颖授课模式,邀请知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创业课程讲座,让学生参与创业项目或创业中心,并不断安排学生进入创新创业团队和创新创业实践学习基地进行锻炼。
3.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和创业创业平台,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教师来教授和利用。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软件支撑,高校要大力引进人才,组建一支具有充足创新理论和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高质量师资队伍。高校可建立专兼职为一体的开放教师队伍,招聘知名企业人士为客座教授,专职和兼职教授定期交流,共同教育教学。
4.完善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是学生进行创新知识实践的场地,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的过渡,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至关重要。创新创业平台完善集中体现在加大财力投入、完善平台建设和强化活动体系等方面。高校可通过引进政府投入和企业研发资金,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硬件设备,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如健全与社会企业沟通的创业园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实践平台。此外,高校也需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创新活动,完善和健全校内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体系,为校园内部开展多样化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财力和物力支持。
5.建立高校科研技术转移机构
借鉴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实施,我国建立高校科研技术转移机构,应突破现有的高校科技和创新部门的弊端,不但要重视科技成果企业化的后续跟踪调查,而且要与具有能力、资源和兴趣的企业进行合作,签订技术成果转让合同,利用政府出台的法律充分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成功的产业化。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技术开发时应紧跟国家政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紧密结合。
(四)保障体系
建立包括政府—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所、孵化公司、社会等主体在内的沟通协调和利益分配机制,利用社会舆论导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监督,督促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共同协作,保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三螺旋理论下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实现螺旋式上升发展。利益共享是维系官、产、学三螺旋形成持续创新的基础,合理公正地维护大学人才培养、技术转移分配机制能促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良好的有生命力的螺旋式人高校才培养体系,可为政府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提供科技人力支撑,为企业提高产业水平提供科技创新能力[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