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根据Mishra和Koehler提出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一TPCK理论,教师的专业知识中加入了技术领域知识这一要素,彰显出互联网技术在教学环境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也改变了未来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方式和教师能力的发展方式。

(一)学科专业内容知识

今天的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成为教育的主要阵地。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自我学习和提升,作为高校教师也不例外。依靠互联网进行专业知识的提升在今天成为每个人自我学习的必备手段,尤其是一系列社会化媒体更是为学习者搭建了广阔的学习交流流派。学科专业知识的拓展、与跨学科领域知识的结合都比以前实现起来更加的便捷。

(二)教学方法知识

互联网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应用作用不仅是一种为改变传统课堂枯燥印象而寓教于乐的方式,更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根据美国“教育游戏峰会”的发现,学生通过“读”只能记住10%,通过“听”能记住20%,两者结合后的效果可以提高至“30%”。如果形式变为某人用行为实践对某个知识加以阐释演绎,孩子能记住50%;但如果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模拟的方式实践,他们将能记住90%。[2]这恰恰是互联网教学能够解决的问题,传统讲授与网络互动在教学中的深层次作用,能产生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这种混合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策略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计划执行能力等多方面素质都有多维度的提升。

由此可见在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上互联网技术的浸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不再仅由教授者设计,每一位课堂参与者都能成为课堂的一部分,无论是课程资料的整理还是教学内容的示范,在教学双方之间都不再具有唯一性,学生可以自主浏览、添加,甚至体验教学内容。当然这也就意味着课堂超越于教师或者课程开发者的直接掌控,因此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掌握,教师还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营造全新的学习环境

在很多语言课堂教学中会使用“浸入式教学法”来提升教学效果,而在“互联网+”课堂中,教师对网络学习环境的营造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学生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学习,首先从心理上确立了归属感,快速地建立信任,继而带动他们更为积极地支持学习任务,更好地深入课堂互动。

2.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互联网世界,对信息的反馈显得尤为重要。每个人在社交网络发布的内容都希望得到朋友的点赞,新闻消息的热度以关注者的数量为衡量标准,因此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课堂学习中以后,即便是在线课堂的学习也需要教师保持激励和赞扬,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动力。在传统课堂中由于学习时间的设计,教师只能给予少数学生反馈,而在网络课堂中,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学生在线提交的每个学习成果进行反馈。

3.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是永恒的,这也成就了今天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感和未知感是保持学习兴趣的关键。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的庞大和源源不绝,可以成为学生探索未知的动力;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设置开放性任务也能够刺激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深入研究。

4.拓展学生的探索领域

在学生浸入课堂之后,课堂内容的多样性对学习体验、学习效果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往的在线课程往往是改变了授课地点的传统教学,教学形式普通,缺乏多样性内容。“互联网+”思维提出了网络技术、网络系统、网络终端的发展理念,为未来的课堂带来了更多充满技术的学习场景,也扩展了知识领域探索的维度。

(三)技术领域知识

“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了“三通两平台”的核心工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十三五”期间又再次提出全面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因此依托网络技术发展,推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头戏。作为教师也需要在提升学科领域知识的同时,对网络技术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一门必修课。

综上所述,“互联网+”在未来为教育带来巨大的变化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会将传统教育手段完全取代。目前,我国正在加速构建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此外人工智能、VR虚拟实境、无人机车、机器人助理等技术也呈现出日益火爆的行业前景。这些对于传统教育行业来说都是必须面对的挑战,更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带来了无限的机遇。

参考文献

[1]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

[2]潘恩伯格.反枯燥:游戏化思维开创商业及管理的“新蓝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1.

[3]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