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和探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创造了一个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三贴近”原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魅力所在。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计划》中又对高校思政课在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改革创新问题上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双重指导意见,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给予了明确重大的指引作用。
(一)利用社会资源、校企交叉教学,丰富课堂教学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计划》中强调要重点整合资源强化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印发,为实践教学提供了相应规范。注重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注重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教师的积极配合;注重各个高校组织管理方式的健全完善,要促成各部门通力合作;注重拓展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注重发挥实践教学成果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作用。
高校思政课社会化教学改革理念的核心在于拓展传统课堂、重点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社会职场人的素质。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被我国公认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其根本诉求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和企业,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正和思政课社会化教学改革理念相契合。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等院校思政课社会化教学改革可以尝试通过“多方位交叉教学法”整合和转化现有教材内容体系等思路来达到提高课程实效性的根本目标。
1.校企交叉教学
一方面,兼职教师可以走进校园授课,让企业文化、企业理念走进高校;另一方面,专职教师也适时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在实习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岗位职责教育、岗位精神教育等,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实用性。
2.利用社会资源,搭建起课堂内外的桥梁
思政课任课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应当依据课程内容和特点制订具体的授课计划和安排。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专题化教学方式,以便突出重点,精炼授课内容,集中课时用于解决学生面对的重难点和热点问题。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2015年最新修订版以及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变动,将教学内容体系分为四个模块,涉及到理想信念、中国精神、道德构建、法律基础等多个教学内容和模块,包括各单元的教学目的、重点解决学生的主要问题及相应实践教学等内容。
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外的社会资源补充、丰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生动性。例如:在讲授理想信念、中国精神模块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体会到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有了今天社会的蓬勃发展,说到底也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讲授到法律基础模块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庭审旁听,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和领会我国法律精神和法学理论。这种模式使学生对人生价值及其意义、学会为人处世等这些书本理论体会不到的内容在课堂外的社会课堂上得到了深刻的领悟。当然,这些改革举措需要依赖于学校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来保障配合完成。同时,在考核管理办法、学分制定上也要提前做出合理的规划。
综上可见,在校企交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能力得到了有效地锻炼和积累,这也是学校在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社会资源办学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职业人,仅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具备一项人生中最重要的素养,即人格素质的完善和正确“三观”的塑造,这些正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所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这种模式为思政课社会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契机。高校思政课社会化教学改革在校企合作的实施推动下收获颇丰,首先,思政课任课教师改进了原有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创新性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其次,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热情;最后,大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自身素养和自身能力得到充分提升,为其今后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国家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崭新力量。
综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两课”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性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
(二)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新探
2015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计划》中强调要积极探索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发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方法有机结合。改革教学方法过程中,充分注重发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作用,构建起多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支撑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1.主题情境展示,展现班级风采
主题情境展示,让学生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通过情景短剧、演讲、模拟授课、新闻简报等多种方式,诠释演绎某一主题。在举办此类活动时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自编、自导、自演,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展示活动,活动中学生积极准备、认真对待、情绪高涨,彰显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表现力。这种方法大大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参与率,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创造性,为思政课学习注入了更大的活力和热情。
2.学长关怀交流活动,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本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任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共同组织发起了该活动,此活动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为初入本校的新生讲解其大学经历,共同帮助引导新生走出迷茫,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新生受益匪浅,纷纷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更加清晰合理的规划。
3.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形式
本校以工为主,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地处滨海新区,与滨海新区内280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展开奠定了雄厚的基地基础。近期,在学校多个部门和滨海新区相关单位支持下,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了滨海新区工业游活动,参观了空港文化中心、北大创业训练营天津基地、海鸥手表厂和空客A320总装天津公司等地。此次滨海工业游活动使学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企业、社会,加深了学生对自主创业、职业规划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除此之外,本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还包括博物馆、城市建设规划展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
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世和更好地融入社会,使学生在人生价值观塑造上受益良多,也有利于思政课深入开展,我校一直在积极开展这项活动。
5.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建设
相比于传统媒体,互联网、手机媒体、博客等新媒体形式在当下社会生活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突出,新媒体所提供的大量信息更加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对新生事物有着极强的敏感性和兴趣,善于捕捉并挖掘,使得许多90后大学生甚至痴迷于网络,但是由于新媒体信息的丰富性、信息来源的多渠道性及网络的虚拟性等特点也使得学生在这一平台下有可能迷失方向。所以基于新媒体“双刃剑”般的多重影响,学校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利用好新媒体平台这一阵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中,一方面要在丰富多彩的新媒体时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挖掘学生的创新创造力,使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并能够运用到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去,比如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新媒介,搭建起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针对学生提出的当今社会各种热、难点话题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和科学的引导。也可以利用校园网这一宝贵资源开设思政课教学网站,进行“慕课”教学尝试,可以根据“90后”学生对互联网的熟练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此外,本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比赛,展现学生自我风采。2015年本校参加了天津市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课大赛,通过此次比赛的历练,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思政课的距离。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构建,不断提高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水平。
综上所述,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式和基本理念,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思政课本身的特点、学生的需求现状以及未来就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塑造既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社会需求的各级各类人才素质和能力,搭建好学校学习向社会就业过渡的桥梁,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又根据这一趋势和特点不断创新挖掘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和新方法,让大学生真正热爱思政课,主动学习和探索思政课的奥秘和实用性,唯有如此,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才能永葆青春和生命力,才能和社会的现实需求紧密接轨,才能不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计划》.
[2]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3]2006年《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
[4]2013年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5]陈小芳:《浅谈“就业导向、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3月.
[6]刘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新探,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
【注释】
[1]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工学结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初探”(2013SZK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