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行业应用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平台
(一)培养目标
具有行业应用特色的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在掌握一定的数学、计算机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和物联网技术的相关原理和应用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的基本理论和行业应用能力,能进行物联网系统集成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具有物联网工程实践能力,能在信息产业、国民经济企事业等部门和单位从事与物联网应用相关的技术工作,也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技术开发和研究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
物联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其人才培养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加大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识构建上需要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3]。社会需求是导向,通识教育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本位,知识应用是重点,创新能力是目标,本着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身心健康、富有创新精神高级专门人才的原则,完善本专业培养课程体系,逐步形成宽口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路。
具体到构建具有行业应用特色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紧密围绕学校优势学科和社会需求,以行业应用物联网为特色,拓展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探索多学科融合的以轻工行业物联网应用为特色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同时注意吸收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并引进企业课程作为辅助,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接轨。课程设计上,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调整学时学分,修订教学大纲,制定质量标准,使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适应性,更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同时开展个性化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建立较完整的评价体系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如图1所示)。
图1 行业特色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
(三)教学平台
针对学科和产业发展的现状,考虑到物联网在各应用领域的深入应用,结合物联网专业教学的特点,提供三个课程平台和一个知识创新平台,分别如下:
1.通识教育课程
由学校统一设置的公共基础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构成。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和物理等自然科学、英语和思想政治理论等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以提高学生修养为目标的艺术、健康等选修课和面向行业应用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如食品文化、食品工程概念等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主要是由学科公共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组成,使学生能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了解学科新发展,主要包括计算机类的学科基础课程和物联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3.专业课程
专业领域课由专业理论课和大量适应时代要求的选修课程组成,包括物联网应用程序设计、无线自组网理论及应用、物联网信息处理等课程。
4.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一个知识创新平台,目的是为学生针对自身特点培养个性化发展提供的一个舞台。主要是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学科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