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专业课程考核与评价的方法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模式,平时成绩一般包括考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上机作业、课程作业等项目的综合评定成绩,期末成绩一般是指期末考试的成绩,期末考试一般又包括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等方式,有的课程还特别增加期中考试环节,目的在于加大对课程中期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力度。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分别乘以一定的权重值来确定。
1.考核方式的确定
在笔者进行的一次针对研讨式教学[1]的问卷调查中,梳理出目前高校专业课程常用的多种考试与考查方式,问卷题目面向在校大学生进行发放,主要针对学生对于专业课程考核形式的倾向性进行调查,从表1所示的调查结果反映出,在目前常用的多种考核方式中,多达69.07%的同学支持采用研究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68.17%的同学赞同采用研究报告或现场汇报答辩的形式进行期末学习成绩的考核与评价,而当前最为普遍采用的“一纸试卷定乾坤”的方式——闭卷考试,支持率仅仅占到18.62%。
表1 关于研讨式课程考核形式的调查结果
注:因本题为多选题,故选项比例之和超过100%。
不可否认,传统形式的期末考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检测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与掌握情况,但是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利于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以致用与知识转化的能力。在众多的考核方式中,学生更倾向于研究报告与现场答辩的方式,在现行的考核方式中,却恰恰缺乏面试与答辩类的考核形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存在两点:
其一,在专业课程教学运行过程中,学生人数规模一般为两个班或四个班的情况居多,开课人数在少至60人,多至140人左右。课时有限,学生人数居多,由此客观上为了考察的方便执行,多数专业课程的考试形式仍以闭卷笔试为主,也有一定数量课程采取开卷的形式。如果采用面试与答辩方式的考核,以每人10分钟计算,两个班的规模即需要10余个小时来完成考核,更不便于四个班乃至更多班级规模的课程来执行。
其二,答辩过程中,教师提问环节受时间限制,只能以点代面,有针对性的进行考察,可能会存在考察不全面的情况。
2.组合成绩权重值的确定
专业课程考核中,针对“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组合式考核模式,两者的权重值的确定,同样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笔者在针对课程考核成绩比例的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对于考核权重比例认可与倾向性的调查项目。调查结果反映出,合计比例超七成的同学认可当前专业课程考核中较多采用的“三七开”和“五五开”的比例分配,其中,43.54%的受调查同学赞成“50%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的比例分配模式,26.73%的受调查同学赞成“30%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具体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关于课程考核成绩比例的调查结果
在现行的考核方式中,较多的教师采用“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的考核方式,相比之下,期末成绩所占的比重远大于平时成绩比重,在实验、实践类课程的考评[2]中,亦是如此。这种考核比例的弊端在于,会导致学生的两种问题倾向:
其一,一部分同学认为,只要在期末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即使平时成绩并不理想,也可以达到及格分数,特别是针对于专业课程,相关概念理解等问题的考察,会出现临时抱佛脚、考前背概念的情况,只要押题准运气好,也可以得到高分,从而不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与努力。
其二,一部分同学将30%的平时成绩视为“救命分”,在期末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依赖平时成绩将总成绩提高至及格线,长此以往,导致不注重期末的复习工作,甚至认为期末成绩43分以上皆有及格的可能。
以当前的考核方式,在最后的期末复习中,在学生中往往是由平时学习踏实的同学为大家归纳知识点,整理准备复习资料,大多数同学在最后复习的状态就是打印各种现成的资料,而往往失去了自我总结的过程,大家都在用一样的资料,背诵一样的知识点,最后往往是细心踏实的同学成绩较好,而部分思维活跃善于创新的同学却往往体现不出优势。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学习方向的迷失与学习动力的缺失,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