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公选课建设的可行性分析:理论框架、向度与动力机制
马尔库塞的虚假需求理论对推进公选课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拥有垄断性话语权的主流消费模式通过社会作用机制转化为具有社会主流特性的个人消费需求与满足,并以此来建立起单向度的控制结构。在这种控制结构中,如果雷同性不够,或者说供给模式的控制强度不够充分,那么必然会产生“异化”现象。基于这一理论,公选课可以在供给和需求两个向度的基础上,从供给、消费和作用机制三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建立相关性更强(对学生更具影响力)的公选课程体系(供给向度)
虽然公选课设置初衷是为弥补学科间的鸿沟、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但技术性特征或专业性色彩并不应该因此而被排除在公选课之外。天津科技大学以理工见长,公选课也应该有助于继续加强和凸显学生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非理工类的公选课力争同理工类公选课维持高水平平衡,进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公选课课程体系。这一切,都需进行相关课程设计和体系建设。基于我校理工学科为主的专业构成特征,进行公选课目标设定的时候,不应该完全将工科内容和社会学内容相互割裂开来,而应提高专业课同公选课之间衔接的连续性。
(二)消费需求通过分层化和“异化”来得到满足(消费向度)
学生自发的考证需求,说明有效需求是存在的,学生有在专业课之外增加自身附加值的强烈愿望。如何更好地满足需求,是每个公选课程都要面对的问题。需求导向,作为原则,虽然有着宏观上的指导意义,但在具体操作层面有必要继续深化。校方提供的公选课,如果视为一种商品,那么学生对这种商品的消费并不是均等的。在课堂上从前排向后排的座位排列,可以视为边际效益递减的过程,在同一节课上,真正想要获取课程价值的学生通常都坐在更靠前的位置,这种座位的排列顺序比较形象地说明了不同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消费需要及态度。而对课程的抗拒性由弱到强的排列,则可视为“异化”过程的递增,同样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该学生对其他科目需求的递增过程。这一过程为公选课程进一步凸显效率、进行调整提供了现实依据。
有必要在层级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同一课程内的不同需求级别进行区分,并对消费意愿为零的“异化”学生进行新的课程设置和调整,使之在另外的知识结构系统内得到消费意愿的满足。
(三)引入动态淘汰机制作为实现供给和消费间动态平衡的动力机制
简单而且缺乏更有效激励机制的评价体系也难以激发学生在公选课上学习热情。很多学生在对待公选课时,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和教师讲课方法的趣味性,共同构成吸引学生坚持上课的主要动力,而并非是该学科专业对自己今后发展的潜在价值性。在同一课程内部,基于不同消费意愿,应该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强度的淘汰,通过淘汰形成正向压力,以这种基于同一知识体系内部的正向压力作为维系课程教学过程、提高公选课教学效果的动力机制。
有鉴于此,应该在公选课准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更具动态效果的淘汰机制,既有课程的淘汰、也有教师淘汰,更有学生淘汰;既有消极意义上的淘汰消失,更有淘汰过程后的提高和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