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教师教学实践策略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路人,他们的言传身教时刻形塑着大学对专业的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针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提升问题,多位学者强调从提高大学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改革大学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入手,培育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水平。
1.提高教师水平
许多研究者指出,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授课水平和专业素养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有着重要影响。换言之,大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欢迎和认同会直接影响其对专业的评价。张弘和曹大友(2010)[3]研究指出,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专业认同程度显著高于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水平不高的大学生。许兴苗等(2013)[4]对571份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教师教学质量在专业认同与专业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中发挥着调节效应:在专业教师授课质量高的条件下,学生对专业的满意感知(即大学生专业认同)越可能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的专业学习行为。
反映在教学实践对策上,研究者提出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发挥教师专业角色模范作用等途径来促进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5]例如,促进教师与企业的合作配合,参与实际调研活动;邀请或聘用行业、企业中的资深专业人士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6]
2.创新教学模式
研究者进一步强调,为增强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需要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采取更为开放和灵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围绕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王磊和常婕(2014)[7]以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讨论了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三种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作用效应。他们编制的本科生专业认同量表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专业情感性、专业行为性、专业适切性和专业认知性。量表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计分,共21个条目,报告的量表信度为0.757。[2]研究发现,教学模式显著影响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其中,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对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皆有积极影响。讲授法对专业认同的认知性维度有积极影响,但对专业认同的其他维度没有显著影响。此外,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师生互动的质量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也有着显著影响——互动质量高,专业认同水平也就越高。因此,他们倡导,为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水平,可以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王长义等(2012)[8]研究指出,当前高校在教学理念、行为和评价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如在教学过程中重教轻学、缺乏互动;在教学评价中重量轻质、缺乏科学性等,遏制了大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得大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式、机械式学习的状态,其专业认同水平自然不高。因此,高校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和探索,找寻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模式,如引入研究性学习、研讨课教学、导师制等先进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赵慧勇等(2015)[9]则指出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和建构知识,有助于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与自信,生成对专业的积极评价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