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教学实践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三、本科生教学实践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关于高教国际化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这里交流几个作者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希望为制定教学管理政策等提供参考信息。

(一)学生的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培养的人才为谁服务,是高等教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只重视素质教育而忽略思想教育,将是高等教育的重大失败。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教育看似空洞,和素质教育无关,甚至和国际化思维相抵触,事实上却是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当前是合作与竞争并存的世界,各个国家之间加强联合的同时,也存在竞争。例如,欧盟各国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但在资源和利益分配中互不相让。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大学生面临的困惑会影响其思想。例如,在学习中大量接触国外先进的技术可能会产生民族自卑感;接触糟粕的东西,受到不同思维观念的侵袭以及国外势力的诱惑,充当危害国家的间谍等等。没有足够强大的思想根基,在国际化进程中就可能迷失方向。

每个国家都重视培养爱国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也包括了一定数量的思想教育课程。但是,由于授课水平、思维认识等原因,往往造成学生不喜欢上思想教育类课程,这影响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实际上,众多的专业课程也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张青田等[13]通过专业课程的实例,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而且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说明各类课程之间是可以联系起来的,专业课上的爱国教育往往基于实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思想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素质教育护航。

(二)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国际化过程中离不开交流,语言问题也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问题,就我国实际情况来讲,应该包括语言(英语)学习和汉语推广。

目前国内反对英语学习的声音很强烈,但无可否认,英语依然是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作者在国外交流访问、参加国际会议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英语的重要性。在很多场合,都是各国人员操着不同腔调的英语在交流,很多重要国际刊物只接受英文文章。本科生教学绝不应该忽略英语的学习。王洪才等[14]认为与国际生交流可以提高英语口语水平,丰富个体的跨文化体验,是促进本土学生国际化水平的一个便利途径,进而也是提升高校国际化乃至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尝试,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IJ(International and JapaneseStudents)共学”项目,进行英语教学[15]。在国际交流生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学习英语和推广汉语都是很有必要的,二者并不冲突。为了适应国际化形势,很多国家都鼓励外语学习。布什总统在2005年1月宣布了国家安全语言计划,要求联邦政府有关机构鼓励更多的美国人学习俄语、中文、日语、朝鲜语和阿拉伯语等语种,并要求2007财政年度为这项工作拨款1.14亿美元。

中国留学生难以融入国外社群,国内学生难以和国际生交流都和语言有关。我们也应该重视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在国际事务中增强国家的影响力。大力促进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一个国家地位的象征。作者在英国访问时发现很多地方有多国语言的提示来适应国际游客,一些地方写的是日本汉字或者繁体汉字,缺乏或者没有我国使用的简化汉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对国外规定和信息的了解,也反映了简化字(汉语)在国外的地位。在留学生中和国外进行汉语授课无疑会促进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调查发现,学汉语的学生,普遍对中国有好感[16],推广汉语能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

实际上,英语学习和汉语学习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我国高校应该在聘任国外教师、选用外文教材、双语教学、增加国际交换生,以及向国外输送汉语教师等方面努力探索,不断适应和提高,本科生的教学管理政策也应该随之改变和更新。

(三)师资力量的增强

教师要有国际化的思维,在备课、授课等教学环节发挥作用。学生较喜欢具有国际化意识的教师来引导,这就对高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教学手段和技术现代化,站在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最前沿的教职工队伍,应具备国际化的意识和视野,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手段及研究方法[2]。这样的教职员工队伍才能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才会产生国际化的科研成果。师资力量可以通过国内外的师资培训、访问交流,以及引进国外教师来增强。目前,国家基金委、各省市的高教部门早就开始了教师去国外培训的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高校教师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和工作能力。在教学管理时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方式来考核教师,以免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国家的人才引进计划也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和留学人员到国内高校任教,增强了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国际生来中国学习。

当然,国内高校也面临着教师流失严重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高校教师生活,继续从内部发掘潜力,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持续不断地培养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现实中,可以将高校教师的管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师的聘用、提升可以借鉴国际标准,吸引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授课和进行合作,弥补短期内教师力量的不足。

(四)教师的分工协作

高等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众多方面。高校中的教师因此也有了不同的分工,来有效实施教学管理。注重教师分工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教师之间的合作,从多方面、多途径和大学生接触,从不同角度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学习。

我国高校扩招后,在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长,高校教师职能得到了细化,不同教师扮演不同的角色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除了专业教师之外,还有科研编制、实验编制、辅导员编制和行政管理等教师。教师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使各类教师有较充足的精力完成本岗位工作,但是,也不应该忽略各类教师之间的合作,否则会造成脱节,影响教学质量[17]。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专业知识的获取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之上,应该接受不同类教师在不同环节的指导。国际交流处的老师可以用授课或讲座等形式介绍出国留学和国际交换生的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惑。想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突显竞争优势,大学生必须在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18]给学生创造动手机会不应只依赖于专业教师,吸引学生参与到创新和实验室工作中来是很有必要的,参与过研究项目和有文章的大学生申请出国留学、奖学金时的成功率要高很多。各类教师的分工、合作可以使高等教育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教室内,学生思想和技能等都可得到锻炼。

总之,高等教育国际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并且很多内容之间是错综复杂、相互牵连的,现实中不应该割裂开来。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勇敢面对挑战,积极修正教学管理政策,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有能力在高教国际化进程中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启光.当代不同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发展模式[J].现代大学教育,2008(5):63-67.

[2]张剑.中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14(5):155-157.

[3]赵佩钦.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4(5):19-22,28.

[4]李庆领,吕耀中.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策略,中国高等教育,2010(3-4):64-65.

[5]万枞.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D].2013,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孔令帅.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探索[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5):99-103.

[7]Janmaat JG.Nation Building,Democra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sCompeting Priorities in Ukraine' s Education System[J].Nationalities Papers,2008,36(1):1-23.

[8]汪霞,钱小龙.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经验及我国的对策,全球教育展望,2010,39(11):57-64.

[9]Currie J.Globalisation Practices and the Professoriate in Anglo-Pacific andNorth American Universities[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2008,42(1):15 - 29.

[10]Tabulawa R.Global influences and local responses: The restructuringof the University of Botswana,1990-2000[J].Higher Education,2007(53):457 - 482.

[11]Back K,Davis D and Olsen A.Strategies for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ustralia[C].In: Jane Knight and Hans Wit,eds.,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Pacific Countries(33-46).Amsterdam: The EAIE.2007.

[12]Zhang QT,Hu GK.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earning attitudes of undergraduates to major courses[C].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2015.doi:10.2991/msie-15.2015.33.

[13]张青田,胡桂坤.高教国际化进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探讨[J].大学教育,2014(9):7-8,30.

[14]王洪才,戴娜,江利.本土生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4(4):60-66.

[15]隋祎宁.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及若干问题之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9):38-39.

[16]杨海荣.汉语在意大利大学生中传播情况的调查研究[J].文学与文化,2014(1):141-144.

[17]胡桂坤,张青田.任课教师引导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环境的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4(1):100.

[18]孙丽华.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3):90-91.

【注释】

[1]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HEYP6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