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与实践
在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借鉴国内外生物技术课程的经验和标准,经过持续不断的建设,逐步整合完善,形成了以基因工程为先导,以酶工程技术为核心,以生物大分子性质与分离技术为目标的专业课教学体系,并建立了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有机结合的专业课课程体系。在该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就是整合了基因工程、酶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内容的专业必修课——食品生物技术,目前该课程已建设为天津市级精品课程。课程组围绕该课程的建设和创新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建设以基础-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为核心的实验课程体系
以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课程组对食品生物技术实验课程进行了标准化建设与改革。改革前的实验教学大纲中,部分实验基于教师科研内容,有时偏深偏难,学生反映实验教学效果较差;另外,当实验课程更换任课教师后,实验内容的变化很大,经常导致实验时间过短或过长。为此,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多次开展集体备课,就实验课程的学时、内容编排、教材编写、任课教师选拔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实验教学框架。目前的食品生物技术实验课程体系衔接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课,面向大学生创新训练工程等创新实践环节,并直接为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创造实验技能基础,课程不仅包括基因工程实验、酶工程实验、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等内容,还加入了食品学科特色的食品加工实验,更是创造性地将以上内容有机融合,设计了若干个生物技术综合性实验。在备选的42个实验中,超过60%的实验都是综合性实验,大约25%的实验属于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需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行确定实验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购买实验器材和试剂,单独完成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加强教材建设,适应实验课程标准化建设
为配合实验课程体系的调整,加强了课程的教材建设。整合了本校和兄弟院校的力量,编写了《食品生物技术实验指导》一书[1],同时还编写了理论课教材[2]。实验课教材除了在天津科技大学大范围推广使用以外,还在天津商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合肥学院、吉林大学等院校推广使用,使用效果良好。出版社提供的资料显示,该教材出版两年以来,累计销售3000册以上,使用院校较多。该教材在2015年“中国轻工业优秀教材”评选中获三等奖。目前,针对第一版教材中出现的少量问题,以及部分实验内容需紧跟科学发展前沿,课程组正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第二版教材的编写工作。
3.建设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学队伍
食品生物技术教学团队现有教师19人,其中15人担任或曾担任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实验课程组的15人中,1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4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具有出国留学经历,6人具有相关企业工作经验或曾担任企业特派员工作,可以说是一支专业、学历和年龄搭配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2009年获批天津市级教学团队,2014年获批天津市“十二五”综投教学创新团队。目前的实验教学队伍不仅基础扎实、教学水平高,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创新活动并获奖,另外也是食品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力量。
4.形成多层次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注重实践在育人中的作用
课程组以培养创新意识强、动手能力强、科学素养高的人才为目标,整合形成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递进式实验教学链,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统计,在进行实验课程标准化建设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参加创新竞赛的人数和获奖数量有了大幅提升,参赛人数平均提高了40%以上,获奖数量由每年1-2个组提高到3-5个组。专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也普遍反映经过课程训练之后的学生在实验室能更快地进入实验状态,毕业生的考研录取比例也有所提升。从在本校读研的学生情况看,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后的实验基础也更加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