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探索创新

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探索创新

(一)“互联网+”内涵

“互联网+”行动着重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和服务行业融合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为万众创新和大众创业提供互联网环境,为产业的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经济升级增效。信息素养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是适应高校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互联网+”信息素养教育能够使得教学活动在互联网进行,信息素养课老师在互联网教学,学生在互联网学习,知识在互联网流动成型,线下和线上活动相互融合。“互联网+”并不会取代传统教育模式,而且能够使得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得教育更加创新、更加开放、尊重人性,互联互助形成良好生态体系。[3]

(二)“互联网+”为信息素养教育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为信息素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第一,信息素养教育资源日益丰富,全球资源共享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海量的信息素养资源;第二,信息检索课程学习网络化,在光盘、大数据、服务云上存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存储和传播方式多媒体化,信息生动有趣;[4]第三,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多样化,形成多层次、多类型以及全方位的教育体系。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微视频、微信平台、创客空间等多种方式嵌入到信息素养教育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实现个性化。

(三)“互联网+”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探索创新

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许多学者对信息素养教育创新理论方面进行了探索,相关图书馆在实践方面进行了创新。“互联网+”的主要特征是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互联网+”的这些特征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构建了包括学校公选课、新生入馆教育、特色专题讲座的全方位信息素养教育体系[1];潘燕桃对国内外信息素养慕课调查研究提出发展信息素养慕库;[5]周建芳等提出“互联网+”视角下基于微视频的信息素养教育创新研究,使图书馆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在尊重人性基础上强化信息素养教育的生态开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