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词+结果补语]的译文形式

二、汉语[动词+结果补语]的译文形式

对于汉语[动词+结果补语]的结构译为日语时,其译文的形式可分为四大类,笔者在单海英(2010)中作出了如下总结。

(1)与[动词]和[结果补语]相对应的部分都出现的译文(78.8%)

A能够译为日语的结果构式(12.4%);

B不能译为日语的结果构式(87.6%)。

(2)只与[动词]相对应的部分出现的译文(5.5%)

(3)只与[结果补语]相对应的部分出现的译文(12.7%)

(4)与[动词]和[结果补语]相对应的部分都没出现的译文,即意译(3.0%)[1]

对于这四大类译文形式中,只有第A小类译成了结果构式,而后面的第B小类以及2、3、4大类都不是日语结果构式的形式,可见日语的结果构式只占日译文的一小部分而已。因此一味地将汉语的结果补语译成日语的结果构式,无疑会出现很多的误用。第4类意译文多是一些俗语或惯用句的表达,平时注意积累就比较容易把握。故本文中不作具体探讨。本章将针对汉语[动词+结果补语]的日译文的其他各种类,展开具体的研究和分析,尝试找出各个类别的译文呈现形式及成立的内在原因。

(一)与[动词]和[结果补语]相对应的部分都出现的译文

1.能够译为日语的结果构式

⑤奶奶的血把父亲的手染红了,又染绿了;奶奶洁白的胸脯被自己的血染绿了,又染红了。

祖母の血が父の手を赤く、そして緑に染め、祖母の白い胸も赤く、そして緑に染まつた。

⑥小王不小心把碗打碎了。

王さんは不注意で茶碗を粉々に割つてしまつた。

⑦他把桌子擦干净了。

彼はテーブルをきれいに拭いた。

以上汉语的结果表达,无一例外都译成了日语的结果构式(即结果副词+动词)的形式。

例句⑤、⑥中主动词分别为「染める」和「割る」。动词「染める」在广辞苑中解释为「ある色に変える」(翻译为汉语就是变成某种颜色)。「某种颜色」就包含了红色,因此「赤く」这个结果副词可以看作是动词「染める」所蕴含的状态变化的具体化。

同样的动词「割る」是「固体などに強い力を瞬間的に加え、ひびをいらせてそこから自然と割れる状態にする」(对物体施加瞬间强大的力量,使之产生裂纹而成为打破的状态)的意思。结果副词「粉々に」也属于动词「割る」所蕴含的状态变化的一种。由此可见这两个动词的共通之处在于动词本身就包含了状态变化的含义。

而例句⑦中动词「拭く」和「磨く」不如理解为表面的接触动词更合适。「拭く」解释为「その場所にある異物を取り除く」(从某个地方将异物去除),所含的变化的方向性与结果副词「きれいに」相一致。

诸多先行研究指出,日语的结果构式对动词和结果副词都有严格的限制。高见(1997)和影山(2001)对此都作出了详尽的叙述。高见(1997)指出,日语的结果构式中,动词本身内部必须含有结果副词所表达的语义。[2]影山(2001)又进一步提出,结果构式中的结果副词所表达的状态变化,必须和主动词所包含的样态变化的方向性相一致。[3]

崔(2005)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日语的结果构式的形式概括为:

「形容词く/形容动词に/名词に/拟态词に+状态变化动词/表面变化动词」

并进一步指出能够出现在结果构式中的动词,只有状态变化动词和包含变化方向性的表面接触动词两类;且结果副词所表达的结果状态要与动词内部所蕴含的变化的方向性保持一致。[4]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⑧把抹布擦破了。

*雑巾をボロボロに拭いた。

○拭いていて、雑巾がボロボロになつた。

汉语表达“把抹布擦破”是成立的,但日语「雑巾をボロボロに拭いた」却不行。这是因为例句中的结果副词「ボロボロ」不同于⑦中的结果副词「きれいに」,它与动词「拭く(擦)」所包含的状态变化的语意并不一致,甚至可以说从动词「拭く」的语意上完全不能预测到这种结果。因此不能译为日语的结果构式。但在汉语中「擦破」是成立的。这是由于汉语和日语的动词在语义范畴上存在差异造成的。从结果性的观点来论述汉语动词的研究中指出,英日语中的动词一般蕴含动作的结果,而汉语动词大部分都不包含动作的结果。因此汉语的动词与结果补语的结合更灵活广泛,而日语中结果副词与动词的搭配相对固定。

2.不能译为日语的结果构式

对于译文不具备日语结果构式限制条件的汉语表达,通过例句的调查统计,可分为以下几类。

(1)使用动作性动词的日语译文

⑨他锤平了铁板。

*彼は金属を平らに叩いた。

○彼は金属を叩いて、平らに延ばした。

○彼は金属を平らに叩き延ばした。

⑩他踢翻了桌子。

彼は椅子を蹴つてひつくり返した。

先来看一下上述三个句子中使用的动词的特征。根据《广辞苑》中的意思解释「叩く」(锤)是「物に強く当たる」(强烈敲击物体表面)的意思,「蹴る」(踢)是「足で突きやる」(用脚出击)的意思。这两个动词都原本就不包含状态变化的意思,只是单纯的动作动词。

对于这样的动作动词,三原(1998)等进行了考察。三原(1998)把动作动词又称为未完了动词,这样的动词只要没有外因的妨碍动作就能进行,因此动作的结果状态不会出现。[5]比如例句⑨中「叩く」这个词,锤击铁板变平在现实世界中的确是可能发生的,但是变平这种变化并不是「叩く」这个动词本身就包含的,因为也有很多锤击之后没有扁平的情况。因此像这样的只表示动作而不包含状态变化的动作动词,是不能构成结果构式的。若非要使用结果构式的形式来翻译这个句子,用「叩き延ばす」这个复合动词是可以的。「延ばす」是把弯曲的东西弄直的意思,可以和「平らに」搭配使用。

对于只表示动作行为的动作动词,除了上述提到的两个例句之外,「振る、摇する、引つ張る、ねじる」等词也非常常见。影山(1996)指出,动作动词不能搭配结果补语,是个一般性的原则。[6]而这种句子在翻译过程中,一般译为例句⑨那样的复合动词,或者例句⑩动词和结果分别用两个分句来表达的形式。

(2)使用非能格自动词的译文

⑪她哭红了眼睛。

*彼女は目を赤く泣いた。

○彼女は泣いて、目が赤くなつた。

○彼女は目を赤くするほど泣いた。

⑫他们笑疼了肚子。

彼らは笑いこけて、お腹を痛くしました。

⑬他们跳塌了房顶。

彼らは飛び跳ねて家の屋根をへこませた。

⑭老王累弯了腰。

王さんが疲れて腰が曲がつてしまつた。

例句⑪~⑭,汉语的「哭,笑,跳,累,坐」都是通过意志能够控制的非能格自动词。朱德熙指出,“哭”虽然是自动词,但「哭红」却有他动词的功能。因此汉语可以说哭红了眼睛。

对于非能格自动词的结果构式,三原(1998)指出,这在英语中是成立的,而在日语中则不可能。[5]并援引了语义构造的理论进行了说明。影山(2001)也指出了这一点,并进一步提出,非能格自动词的结果,与其说是行为的结果,不如认为是「それほどまでに」(甚至到了这种程度)的一种强调的表达。[3]因此像例句⑪那样,除了译成「~て~」这样的两个分句的形式,还可以译成「~まで/ほど+动词」的形式。

综上,日语中的动作动词和非能格自动词都不能用于结果构式,而要用这些词语表达结果的话,可以使用复合动词;或者「~て~」这样的两个分句的形式;有的还可以译成「~まで/ほど+动词」的形式。

(3)表达过分含义的日语译文

⑮这件毛衣的袖子打长了。

このセー夕ーの袖を長く編み過ぎてしまつた。

⑯他家的水电费我收多了。

彼の家の水道費、電気料金を徴収し過ぎた/多く徴収してしまつた。

⑰例子举少了不说明问题。

例を挙げるのが不十分だと問題の説明にならない。

⑱还不到九点,我们好像来早了。

まだ9時になつていない。どうも来るのが早すぎたようだ。

⑲那堵墙垒矮了。

あの塀は積み上げたが低すぎる。

⑳坑挖浅了。

穴は掘つたが浅すぎた。

㉑这种药吃少了不见效。

この手の薬は飲む量が少ないと効き目が無い。

㉒饭做少了,恐怕不够吃。

ご飯を作つた量が少ないので、足りないかもしれない。

以上这些例句,都是与好的状态相比,一定程度上向不好的方向发展了,处于超越或者不足的状态。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之为表达过分含义的句子。

对于以补语形式表达过分含义的形容词,以陆险明(1989)的分析最为代表。陆(1989)把这种形容词命名为量度形容词,认为这种词「本身就包含过分的意思,用于动补结构时,这种意思就原封不动地表现出来了。[7]通过上述例句,可将表现过分含义的日语译文的形式总结如下:

A.「形容词く」+「动词连用形すぎる/动词てしまつた」(例⑮,⑯)

B. 「动词するのが」+「形容词/形容词すぎる」(例⑰,⑱)

C.「~が、~」这样两个分句表达(例⑲,⑳)

D.「动词+名词」が+「形容词/形容词すぎる」(例㉑,㉒)

(4)以汉语的同形语的形式出现的日语译文

㉓在非洲,每天饿死了成千上万的孩子。

アフリカでは、每日大勢の子供が餓死している。

㉔切除扁桃腺。

扁桃腺を切除する。

㉕这个月的消费额减少到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二。

今月の消費額は昨年同期の3分の2に減少した。

对于例句㉓~㉕,汉语[动词+结果补语]的形式,日语译文采用的是与汉语形式相同的同形语来表达。对于这类例句的特征也比较明显,汉语中的[动词+结果补语]成分,如例句中的饿死、切除、减少,与其将它们分为两部分,我们似乎更愿意把它们当成一个固定的单词来看。

(5)将动词表达名词化的日语译文

㉖位置摆错了。

置く位置を間違えた。

㉗日程安排错了。

日程の割り振りを間違えた。

㉘我在城市都住惯了,觉得农村不方便。

私は都市に住むのに慣れ/住み慣れてしまつたので、農村は不便だと感じる。

㉙他干体力活儿干惯了。

彼は肉体労働をするのに慣れ/し慣れた。

关于例句㉖的日语译文,把动词「置く」放在「位置」的前面,「置く位置」整体形成了一个名词的形式。例句㉗把「安排」译成「割り振り」,也是将动词换成了名词的词性。例句㉘㉙,以「动词+のに」的形式,将「做这个动作」转化成了「做这件事情」,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名词化的表现。?

(二)只出现汉语动结式中单一成分的译文

第2类与第3类译文在形式上存在着共性,即只与汉语[动词]相对应的部分出现的译文,或只与[结果补语]相对应的部分出现的译文,从形式上来说,日语似乎都比汉语少了一部分。故将两类译文放在一起进行考察。

㉚张三杀死了李四。

張三は李四を殺した。

㉛把啤酒冰凉了再喝。

ビールを冷やしてから飲む。

㉜他喝醉了。

彼は酔つ払いになつた。

㉝这场比赛他们打败了。

彼たちはこの試合で負けた。

例句㉚,我们只要译成「張三は李四を殺した」即可。在前面分析中已经提到汉语动词大部分都不包含动作的结果,而日语的动词一般蕴含动作的结果。所以汉语中的「杀死」是「动词+结果补语」的形式,而译成日语时只需要译成「殺す」这一个动词即表达完整,不必再画蛇添足译成「殺して、死になつた」。同样,例句㉛,汉语「冰凉」也是「动词+结果补语」的形式,而译成日语时只需要译成「冷やす」这一个动词即完整表达「冰」和「凉」两层含义。

而对于例句㉜「他喝醉了」,我们只要译成「彼は酔つ払いになつた」即可。这是因为根据我们的常识,很轻易就可判断出「酔つ払い」这个结果肯定是由「お酒を飲む」这个动作引起的。所以在日语中如果造成这种结果的动作能够通过文脉或者常识推测出来,在表达过程中通常就会被省略掉。这是日语表达的一个习惯。同样,例句㉝也是如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也是习惯上翻译成「負けた」。这种不对应现象正源于中日两国语言表达习惯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