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五、结语

通过对几届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开展探索研究式人因工程课程设计模式的改革实践,我们发现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应用相关人因工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很多学生反映,做完课程设计后,突然感觉身边有太多的人——机——环境系统存在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人因工程学科素养和习惯的养成。学生在探索研究式人因工程课程设计过程中初步体验到的科学研究方法也为一年后的毕业设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具体成果方面,学生呈现出“四增三减”现象。“四增”是指对课程设计的兴趣普遍增加了,主动进行探索研究的能力增强了,实际课程设计的任务量增大了,课程设计说明书撰写质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三减”是抄袭的现象减少了,临近答辩时间临时赶进度的情况减少了,课程设计不通过率明显降低了。在指导教师方面则明显感到指导的难度加大了,课程设计指导的工作量也增加了。

参考文献

[1]瞿振元.提高高校教学水平[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1-5.

[2]魏蒙.高等教育学会会长: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转变的根本标志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EB/OL].http://education.news.cn/2015-11/14/c_1117142544.htm.

[3]谢桂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课题研究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1:31-34.

[4]于小艳,朱子薰.201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博士生分论坛论文综述[J].现代教育论丛,2016,1:72-75.

[5]李旦,王娜君,陈明君.引导—激发—鼓励式课程设计指导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2:65-67.

[6]刘艳,孟威,孟令军等.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166-168.

[7]杨瑾,季宜敬.论大学生科技创新情商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2016,35(1):198-201.

[8]万鹏,马莲欣.工效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9):99-101.

[9]冯勇.人因工程课程设计模式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9,(2):19-20.

[10]张莉,金巨波,王凤领.基于“成果为本”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71-73.

[11]史宛蓉.国内高校工业工程学科教学现状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13):191.

[12]钱洁,房健民,陈志宏.生物技术专业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07-210.

[13]万鹏,马莲欣,原丕业.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工业工程专业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6,(6):100-102.

[14]夏会芳,苏秀芝.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方法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7):171-172.

[15]汤勃,蒋国璋,侯宇等.机械类专业基础课一体化和连贯性课程设计改革[J].大学教育,2016,4:130-132.

[16]陈文祥.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渐进式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0: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