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人才需求、培养与质量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这使得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也促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涉外交流中,我国经济社会对于各类口译人才和口译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水平口译员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各国政治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交流不断加深,口译市场持续增大。美国劳动部称口译将成为全美15个增长最快的职业之一[1]。从陆军、纽约市警局、国务院等政府机构到财富500强的企业、医院、地方法庭与学校都急需通晓外语的人才。据美国劳动部估计,在2010年至2020年之间,约将新增2.5万个口笔译的工作,增加幅度高达42%。而在中国与国际接轨的过程当中,大量涉外活动在国内进行,也促发了当前国内口译市场的空前盛况,尤其在“北上广”等几大经济核心更是如此。
按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要求,口译课程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课技,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在大纲附录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尽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有多种途径,但都应该遵循这样三条原则:(1)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批评和论辩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将教学活动的中心从教师转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独立学习的能力。(3)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引导,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课外活动要精心设计,要注意引导,使其成为学生自习、思索、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这些意见实际上也为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可惜因为多种原因,即使大纲已经发布十多年,似乎国内口译教学界仍未能达到这一目标,在广大的英语专业学生群体中未能实现令人满意的口译教学效果。
近年来,研究人员多有指出国内本科口译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培养的学生水平不足以满足我国对外交往的需求。南京大学王文宇等研究者对191名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水平进行了抽样实证研究[3],以检测学生口译水平是否能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水平。研究者采用了专八口语考试中口译部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考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整体口译水平不高,对于难度适中的语言材料英译汉传达信息方面,大部分学生存在较多信息缺损,汉译英方面仅略好于英译汉。根据研究者分析,英译汉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对复杂句式、数字、生词的理解与记忆;汉译英存在的问题主要不在于理解,而在于表达,具体体现在专有名词、句子构建、词语等的表达上。由此可见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还存在问题。学生英文句子的构建单调重复、支离破碎问题非常明显,对常见口译场景的对话知识也掌握不足。在词汇表达上,某些重点词汇误译与漏译率令人瞠目,常常有学生拘泥于词语字面含义机械对应,使译文不能符合英文表达习惯。这项研究表明我国本科口译教学质量总体堪忧。
自2006年教育部批准在三家高等院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到2014年共有152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天津科技大学于2014年开始开设翻译本科专业,并设立了多种翻译专业课程,包括口译实践类课程、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口译笔记、商务口译等。在口译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锐意革新课堂教学,在口译实践类课程中进行了项目式口译教学模式的探索,并获得了学习者的积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