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改革与成效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成效

(一)以《包装材料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契机,促进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包装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对基础专业理论的需要,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将包装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吸纳入教学内容,并适时删减旧的教学内容,构建与更新包装材料学的基本理论。在全国率先创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新型《包装材料学》课程体系。

(二)以《包装材料学》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核心,丰富教学资源

教材内容不断更新,突出前沿性和先进性,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构建与更新了包装材料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了体系完善、内容丰富、适合包装工程本科学生使用的优秀教材,由课题组负责人王建清教授主编的《包装材料学》列入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被国内多数高校作为专业教材使用。其中“十二五”教材拟于2017年出版。其中对于传统包装材料,如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等删除了部分陈旧内容,结合各种材料当前的发展趋势,补充了新的理论、技术和工艺等内容,增加了复合与功能包装材料,内容包括高阻隔包装材料、智能-活性包装材料、抗菌包装材料、可食性包装材料、防静电包装材料、防锈包装材料等。

(三)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包装材料实验室坚持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增设了不同类别的、具有工程性质的创新实验,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面向包装行业对“包装整体解决方案”人才的需求,开设了“包装材料、结构、性能评价方法”等创新性综合实验,采取讨论式和案例式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动力[5]

(四)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以天津市包装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为契机,开展《包装材料学》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瓦楞纸板生产线价格昂贵,占地较大,在实验室里重现难度较大,去企业实习成本高且不能拆分细节,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发了瓦楞纸板虚拟仿真生产线,把瓦楞纸板、纸箱复杂的生产过程形象地在实验室里加以呈现。通过改变瓦楞原纸和箱纸板的性能指标、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机构作用力,观察到生产过程对瓦楞纸板的影响,并可深入理解各机构的工作原理,以及通过基本参数的输入,并估算出由此纸板生产的瓦楞纸箱的抗压强度的大小,必要时,可根据实际误差情况进行修正。

(五)以教改项目为契机,促进《包装材料学》教学改革

依托包装工程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做好“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包装工程品牌专业建设”“构建综合实验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深入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基于印刷包装行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等4项天津市“十二五”规划教改项目,“包装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示范性建设研究与实践”“包装工程型教师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提高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基于印刷包装类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3项校级教改项目,发表了《改进《包装材料学》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包装工程专业模块化教学初探——以《包装材料学》为例》《包装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践》等教改论文5篇,促进《包装材料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