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尊师重道的优化途径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刻舟求剑式的恢复传统,固然不可取,但尊师重道却是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如何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重塑我们的尊师重道理念,让我们教育工作持续焕发生机而不是混乱[2],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一)社会方面
1.加强尊师重道等传统文化的宣扬
在社会教育方面,应加强尊师重道等传统文化教育和宣扬,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尊师重道的文化渊源,自觉接受教育。
2.媒体要注重积极的舆论导向
现在部分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为了自身利益,甚至有时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就经常报道一些负面新闻,影响高校以及高校教师的形象,造成社会的不和谐和社会对高校教师的不尊重。作为媒体,应该注重积极性的舆论导向和宣传。
(二)高校方面
1.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营造尊师重道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将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评奖评优的重要内容和依据。拓宽感恩教育的宣传途径,加强师生双方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时效性、及时性和亲和性。[4]
2.完善评价体系,提高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的评价体系,学校要把教育教学质量高低作为对老师评价的重要指标,而不是把教师的论文、项目等科研指标作为教师晋升、评优的主要依据。再有,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和教育,让教师更加爱岗敬业,把教书育人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来做。
3.搭建沟通平台,创建和谐校园环境
大学生尊师重道,基础要有一个和谐的良性的师生关系。要改变师生仅仅在课堂上见面的局限性,保证师生交往有一定频率。作为高校,要给师生搭建沟通平台,扩展交往的渠道,促进师生的互动与认同,避免或减少师生的矛盾冲突。
(三)教师方面
1.做好“传道”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是由于在塑造学生思想品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把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传授给年轻一代,在实践中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尊重并严格要求学生
尊重应该是相互的,只有真正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学生的高素质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真正的尊重。当然,在尊重学生前提下也要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也是尊重、爱护学生的表现,如果学生不遵守纪律不管,不尊敬老师不管,这样的老师也只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而不敢管学生了,对学生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四)家庭方面
1.言传身教
父母是子女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的成长,思想品格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其言行教诲,品行榜样都对子女产生直接持久的影响[1]。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谦恭礼让,尊重他人。
2.创建和谐家庭环境
一个家庭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孩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德育环境。家庭环境不和谐会使孩子产生没有温暖、没有爱、厌烦、恐惧等心理,从而导致思想消沉,不爱与他人交往,甚至对外界有抵触情绪。同时,学习没动力,不听老师教诲。
3.注重孩子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养成谦让、包容和尊重品德是师生冲突的重要原因。”曾天山说[5]。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懂得感恩,知道感谢父母,尊重老师的孩子。作为家长,关心孩子的成长,绝不能仅仅看分数,要注重孩子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当孩子犯错误时,要耐心地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五)学生方面
1.提高个人修养
对高校学生来讲,首先要尊重高校教师。这不仅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且是个人修养高低的表现[3]。学生应提高自己的修养,注重自我的培养,多读书,读好书,从而不随波逐流,自己把握好对老师的尊重。即使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也懂得知识是不能购买的,只能是充满敬意的获得。
2.主动与教师沟通
随着扩招,师生比不断扩大,教师很难和每位学生交流,很难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这种情况下,作为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联系老师,向老师寻求指导和帮助。
3.学会处理批评和矛盾
在面对老师的批评时,学生应该用更好的方式去处理,调整好心态来沟通、接受。如果与教师的观点不同,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甚至辩驳,切忌人身攻击。如果不能有效沟通,也可以主动向相关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求助,借助他们的调解和沟通,来有效化解师生之间的摩擦和冲突[3]。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事业的基础,就是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老师。要想让教育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要让老师拥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得到社会的尊重。作为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希望,更应该做到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参考文献
[1]冯浩.浅谈当代大学生尊师[J].商品与质量,2012(5):292.
[2]评论部.变革时代如何重塑尊师重教文化——新时期师生关系观察系列评论之一[N].中国教育报,2015年4月28日(10)。
[3]常加忠.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师生关系异化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9):11-13.
[4]程煜,冯博.高校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28(6):73.
[5]晋浩天.师生冲突如何根除[N].光明日报,2015年5月4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