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弘扬和培育理性爱国主义的具体举措
当下,大多数人能够做到理性爱国,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弘扬并践行着理性爱国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女排精神,以“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为特点的女排精神成为了当时我国民族面貌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激励、感召和促进作用。尤其是在转型时期的今天,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女排精神恰恰满足甚至成了不同价值诉求群体的精神共振。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能力。爱国,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我们的责任和担当就是立足岗位做贡献,把爱国的思想化为行动,做好力所能及的事,脚踏实地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
在新媒体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在表达爱国情感、实施爱国行为时,更要仔细思考其爱国行为与时代要求的契合性,与国家长远和根本利益实现的关联性,并真正懂得如何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爱国不单需要情感,更需要理性;爱国最有力的方式,不是简单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是要将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实在具体的爱国之行。引导爱国行为的理性化,爱国行为才能持久坚定。爱国是一种情感归属,更是一种理性行为,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价值多元化,我们应透过非理性爱国主义理厘理性爱国主义,弘扬理性爱国主义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弘扬和践行理性爱国主义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开展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国民心态。我们不应一味地抵制洋货或者仇视、排斥其他国家和民族,而是应以自信、包容、大度的心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思想文化、技术等,迎接挑战。
(二)提升公民理性爱国的内在动能,把公民的爱国情感提升转化为公民内在的自我综合素质。将这种内在素质传承下来,养成公民个人习惯。
(三)将公民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公民应尽的责任意识,对公民的爱国行为做出正确有效的引导。
1.拥护我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作为公民,我们要充分相信我们的政府有能力把握大局,要留出足够空间以使我国政府做出灵活的外交策略。切记不要为某些反动势力所利用,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利益造成破坏。
2.遵守宪法和法律、爱护国家财产。遇到事件时我们要学会科学正确分析,抒发爱国热情的同时更要理性思考,从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出发,杜绝非法游行示威活动,在我国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合法合理组织进行,为国家改革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环境。
3.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创新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谁掌握了创新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所以我们要紧紧追随时代创新的步伐,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抵制洋货不如研发国际顶尖产品替代洋货,积极研发国际顶尖产品,努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4.团结广大同胞,正确理性表达爱国热情,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坚决不做不利于社会发展稳定的事情,参加游行集会活动必须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对于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消息事件绝不随意传播。
5.从我做起,努力做好本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勤奋刻苦学习,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动力,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要展示当代“90后”大学生的风采,用理性的思维和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也为大学生明辨是非、“三观”的塑造带来了障碍。在当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下,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为人处世、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素养,因此,新媒体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培育更为重要。通过本文,希望能够积极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理性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王金磊.借力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2]王金磊.将新媒体打造成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15(12).
[3]靳博.新媒体下大学生的“心”变化[N].人民日报,2014-08-07(14)
[4]王鹤.大学生理性民族主义教育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6).
[5]黄志坚.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新探[J].教育评论,2008,(4).
[6]黄文婉.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析[J].学理论,2010,(11).
[7]张项民.爱国主义教育针对性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1999,(8).
[8]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计划》.
[9]刘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新探,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
[10]孙海涛.十八大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理论.2013年12月.
[11]2015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12]201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注释】
[1]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工学结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初探”(2013SZK35)、2014年度天津科技大学青年创新基金(教育教学类)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2014JXD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