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我们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就要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建设。
(一)全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文科学生而言,在初中与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理科生则是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相关内容。大学阶段的“纲要”课的教学不能重复学生们已经完成的内容,不能再全面、系统的讲述各个时段的历史事件,应根据课时和课程的性质,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和侧重,突出重点、难点问题的讲述,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形成大学思政课的教学体系。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这个文件提出了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几项原则,其中就包括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就说明高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应遵循上述指导思想,创造出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现实的意识,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要根据授课对象、形势背景的不同而作及时的调整。同时,“纲要”课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注意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相互协调与统一,避免重复,合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
(二)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
1.完善课程管理制度
“由于课程形式所致,多数高校历来只把计算课时、学分的课程算作课程,在排课表上出现,才能获得师资、财力、设备和学时上的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不列入课表便很难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必须把实践活动看作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和理论教学内容的延伸,在教学计划中做出明确的学时规定。”[5]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比重,并提出各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占总学分的比例。但是目前,各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以“纲要”课为例,按教育部的要求,“该课最起码要4个课时的实践教学,但在现实教学中这一标准常常很难落到实处。”[6]因此,将实践教学作为一门课程并且给予学分才能保证这一教学形式的落实。
2.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就学生的考核评价而言,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对学生的考核通常包括平时出勤、期中论文、期末试卷成绩这三个部分,而实践教学并没有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中。以笔者所在的天津科技大学为例,“纲要”课的平时成绩占4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期中论文,期末试卷成绩占60%,同样不能反映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情况。因此,应确立实践活动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之一,任课教师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以及实践活动结束后提交的心得报告进行考核评分。就教师的考核评价而言,各高校负责教学检查的督导、教学院长、教研室主任应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执行、教学总结进行跟踪考察,要求教师提供书面材料,也可设计问卷调查让学生填写,对实践教学的成效进行考评。
3.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
就学生的激励制度而言,主要是将实践教学的成绩纳入“纲要”课成绩之中并给以相应学分,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作业进行评比,优秀者进行表彰。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可与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入党评优、奖学金评定等活动相挂钩,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7]就教师的激励制度而言,学校可将实践教学的学时计入教师的工作量,对于实践教学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津贴奖励,并在学校建立的网站上宣传表扬。同时,学校可将教师实践教学成果作为年度考核以及职称评审的参考条件之一。
4.建立有效、完善的保障制度
要有效地完成实践教学活动,最重要是要培养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为实践教学提供人才保障。各大高校应鼓励教师参与实践课程的相关培训,同时邀请有经验教师开设讲座,也可派青年教师去其他高校参观考察,学习他人成功经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具备了,还要寻找适合的实践教学场所,为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设施保障。各高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塘沽博物馆即“纲要”课的实践教学基地之一。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塘沽博物馆,可以了解塘沽800年来的发展与变迁,从而增强其对滨海新区未来发展的期望。除了教师、教学基地外,高校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扎实的经费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经费包括学校给予思政课的专项经费和学生工作部门、各学院的活动经费。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研究以及实践教学奖励几个方面。同时,高校应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建立专项资金审核制度并定期进行检查。高校除了自身加大资金投入外,还可以向地方政府、社会争取经费支持,尤其是校资企业的支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设置是最晚的,至今已有10年的时间。通过各高校的努力,“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会不断地完善。这对于提高“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必将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沙健孙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
[2]李松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体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37.
[3]赵迎欢等.“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08-110.
[4]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41.
[5]谢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29.
[6]王婷婷,彭忠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体性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初探[J].学理论,2015(6):198.
[7]刘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究[D].江南大学,2015:46.
【注释】
[1]基金项目:2015年度天津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创新基金(教育教学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15JXC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