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肝门
肝的脏面较凹陷,有左纵沟(由静脉韧带裂和肝圆韧带裂组成)、右纵沟(由腔静脉沟和胆囊窝组成)和界于两者间的一条横沟,3条沟呈“H”形。肝动脉、门静脉、胆管、神经及淋巴管经肝脏面的横沟出入肝实质,肝横沟即是肝门或第一肝门,但临床上通常所指的肝门,则其范围要广些,包括其两端的2个矢状位的纵沟,右边为右切迹,左边的为左矢状裂,其前部为脐静脉窝,后部为静脉韧带窝。故肝门在外观上为一“H”形的沟,其前缘为肝方叶,后缘则为尾状叶和尾状突。在肝门处,一般左、右肝管在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干在后。左、右肝管的汇合点最高,紧贴横沟(距肝门横沟约2~4mm);肝门静脉的分叉点稍低,肝固有动脉的分叉点最低,一般相当于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处的水平(图3),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解剖关系比这些典型的解剖要复杂得多。
出入第一肝门的胆管、肝动脉、门静脉、淋巴管、神经等结构,被肝十二指肠韧带包绕形成肝蒂,肝蒂的右缘形成小网膜孔的前界,向上延续于肝门。肝蒂内,胆总管位于前方的右缘,胆总管的左侧有肝固有动脉及其分支,胆总管的左后侧有肝门静脉。
图3 肝脏第一肝门
肝十二指肠韧带上的管道结构,在未进入第一肝门之前,解剖学上变异很多,特别是肝动脉和肝外胆管的变异,有的变异可能直接影响手术的进行。然而在手术前除了胆道造影和选择性血管造影的显示之外,又难以做到准确的估计,故只有依靠手术时对解剖学知识的熟悉和细心的解剖辨认。肝十二指肠韧带上肝动脉的解剖学变异是较多的,无论在其起源、行程、互相关系上都可能有变化(图4)。肝固有动脉变异较常见: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胃左动脉等的异位起始肝固有动脉约为4%~5%;而肝固有动脉缺如时,分别由不同来源的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入肝脏者约有15%~20%(图5)。肝左动脉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行程虽比较恒定,但亦有20%以上的例子来源于胃左动脉的迷走肝左动脉,国内的资料约占18%,此时肝左动脉便在肝胃韧带上而不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肝右动脉的解剖变异更为常见,约有25%的人肝右动脉是异位起始,而起源于肝固有动脉或肝总动脉的肝右动脉,在其行程和相互关系上亦可以有多种变异。异位起始的肝右动脉中,以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的迷走肝右动脉占多数,约为8%~12%,此时的肝右动脉行走于胰头的后方,斜行至门静脉后方,在胆总管的右后侧经胆囊三角进入肝横沟的右端,因而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左右缘均可以扪及肝动脉搏动。肝右动脉自肝固有动脉分出后,多是经肝总管后方进入胆囊三角走向肝门横沟右端,然而也有约11%~20%行经肝总管的前方进入胆囊三角。
肝蒂内胆管的解剖学变异是常见的,有时可增加肝脏手术的困难甚至发生误伤胆管和带来严重并发症。胆囊管的解剖变异(图6)、副肝管(图7)等在肝脏外科手术时也应加以注意。
图4 肝动脉及其变异
图5 肝动脉变异(肝固有动脉缺如)
A.肝左动脉;B.肝右动脉;C.肝脏;D.离断的肝总管;E.门静脉
图6 胆囊管的变异
A.胆囊管;B.肝总管;C.胆总管
图7 副肝管
A.胆囊管;B.肝总管;C.胆总管;D.副肝管
出入于第一肝门处的胆管、肝动脉、门静脉等,可以有众多的解剖学变异,有些变异在外科上非常重要,但往往在手术前不能预知,只能靠手术中的解剖与观察,其中以胆管的变异最为常见而极为重要,因为不慎误伤主要的胆管时,可发生非常严重的后果。肝动脉在肝门处的解剖变异虽然亦较常见,但手术时可借动脉搏动来辨别,肝门区的动脉侧支交通甚丰富。门静脉的位置和分支均比较恒定,管径粗,手术中易于识别。肝动脉与肝胆管支在肝内的伴行关系密切,并且分支至胆管壁,成为胆管周围血管丛(peribiliary plexus),在肝硬化、胆道梗阻、肝胆管慢性炎症等情况下,肝动脉支扩张、数目增多,胆管周围血管丛增生,常是造成手术中大量出血的原因。
预防误伤肝门部结构的唯一的可靠方法是细致地判别任何一个有疑问的结构,不可轻易地切断任何尚不肯定的组织。这一点,在腹腔镜肝脏手术中特别重要,因为腹腔镜手术中失去了手触摸的感觉,只能凭腹腔镜的放大作用直视观察胆管的解剖、血管的搏动和血管结扎后肝脏的血供情况来加以辨别。术中胆道造影对胆管的辨别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