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治疗性ERCP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本组治疗性ERCP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7.7%(13/47)。其中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17%(8/47),是EPS最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内镜下胰管取石操作复杂,机械性损伤、高频电损伤及反复多次大量注入造影剂相关。发生者多为轻型胰腺炎,经术后胰管支架、鼻胰管引流及奥曲肽药物治疗,短期即可痊愈。EPS术后胆道感染多因胰管括约肌切开时黏膜水肿,胆汁排泄不畅所致,在EPS前先行胆管括约肌切开是较好的预防措施。本组2例十二指肠乳头纵轴较长,乳头开口下移,选择性插入胆管困难,直接经胰管预切开乳头括约肌后,进行EPS,未行胆管括约肌切开,应是其术后发生化脓性胆管炎的原因。治疗性ERCP早期严重并发症为出血、穿孔,多与操作失误、黄疸、凝血功能差及糖尿病有关。本组1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及冠心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ERCP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教训深刻。内镜介入治疗时,要对患者的病情做全面评估,除正确选择适应证外,还应改善其凝血功能及高血糖情况。术毕应仔细检查术野,可采用电凝及用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局部注射止血。十二指肠穿孔可发生于胰胆管括约肌切开或副乳头切开时,是治疗性ERCP的严重并发症,发生严重腹膜炎时须外科手术治疗。EPS术后再狭窄属于远期并发症,可用气囊再次扩张,无效时行手术切开治疗。胰腺疾病的治疗性ERCP操作难度大,必须由训练有素的内镜医师来实施,术者应具备娴熟的胆道内镜手术的操作基础,切不可贸然实施。
总之,由于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快速提升,目前胰管狭窄及结石的诊断已无困难,伴有顽固性腹痛发作者确诊后应早期干预,以延缓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损害的进程。为了尽量保留胰腺组织和功能,原来使用较多的大创伤外科手术应逐渐减少[10]。内镜介入治疗具有微创伤、恢复快、可重复、并发症易控、医疗费用少等优点,可作为有适应证的慢性胰腺炎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