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 论
随着临床研究及追踪随访的深入,EST引起的乳头出血、肠漏、Oddi括约肌功能的永久丧失等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EPBD基本保留了Oddi括约肌功能,创伤进一步变小,是替代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前途的方法[2],国内吕毅[3]报道日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EPBD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并发症少,取得了满意疗效。
EPBD是利用气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使乳头括约肌扩张松弛,顺利取出结石,保留了乳头括约肌功能,达到EST的效果。成功实施手术,选择合适的气囊,筛选合适的病例较为重要。①气囊直径:选用直径1.2cm气囊扩张后插管、取石更为方便[4],遇到乳头开口小、乳头体积小,应选用不同直径的气囊逐级扩张,扩张直径大于1.2cm可能造成乳头撕裂伤。②胆管结石的数目:气囊扩张乳头括约肌后,乳头水肿,乳头开口较小的乳头表面可见少量渗血,解剖结构变化,可能导致再次插管困难。本组对1例胆管多枚结石的病例施行EPBD后,顺利取出3枚结石后,再次取石,因乳头水肿、渗血,反复努力,插管失败,改为针刀开窗,故胆总管结石数目应≤3枚。③胆管结石的大小,黄传兰等[s]报道胆管内直径≤1.0cm结石采用EPB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使用直径1.2cm气囊扩张乳头后,乳头有轻微回缩,取出>1.0cm结石有嵌顿可能,笔者胆管结石的直径应选择≤1.0cm。
开展EPBD必须熟练掌握ERCP、EST,EPBD虽不切开十二指肠乳头,无须过多关注切开乳头的部位、长度及切开创面是否彻底止血,但对术中即时判定能否施行EPBD、插管技巧及取石技巧要求甚高。笔者成功开展EPBD总结了以下几点手术经验:①根据术中胆道造影结果,观察结石数目、大小及位置,术前经腹部超声、腹部CT及MRCP所获得的胆道信息没有术中直接可靠,切勿未仔细造影检查,直接扩张取石。②扩张乳头时逐渐充气升压,缓慢扩张乳头,过快有导致乳头撕裂、乳头出血、乳头高度水肿等失败因素,每次扩张之间应间隔2min以上,给乳头括约肌以回缩的时间,并应重复3次左右,才能达到充分扩张。③对于较小的乳头或合并缩窄性乳头炎扩张后乳头渗血、水肿,可能为部分肌纤维断裂所致,加之反复插管,乳头开口辨认困难,开口位置下移,导致插管失败的可能性增大,采用冲洗乳头表面,调整乳头位置,挑起乳头开口上方的黏膜,回拉镜身使之与所插取石网篮的角度尽量一致,可增加插管成功率。④对于接近1.0cm结石,取石顺应胆管纵轴,套取结石后,使结石抵住乳头,缓慢拉出结石,因乳头扩张后肌纤维部分回缩,过快易导致结石嵌顿,暴力可撕裂乳头。⑤取石网篮取石前仔细观察胆总管结石的位置,自下向上,逐个取石,忌一次套取多枚结石。⑥结石直径小,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小,逐级扩张后取石;结石直径小,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大,直接取石;结石直径大,乳头开口大,直接取石。⑦网篮取石时应完全处于透视监测下,尽量越过结石后张开网篮,避免将结石挤入肝左右肝管,如不慎挤入,可采用吸引、造影剂充满胆管后在结石下方气囊快速下拉、导丝引导下越过结石气囊拉出等方法取石。
EPBD扩张乳头取出结石后,扩张后必然引起乳头水肿,可能导致胆汁、胰液排空受阻致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笔者在行ERCP时选用导丝超选,判定导丝进入胆管,尽量抽出胆汁,再注入造影剂,并于术后常规放置鼻胆管引流进行减压,放置鼻胆管后尽可能抽出胆汁,有效地预防了胰腺炎、胆管炎、胆囊炎的发生。本组1例EPBD、ENBD成功后,行LC术,术后未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4d拔除鼻胆管,术后5d发现胆漏,开腹探查见:肝床上有一直径约0.2cm小胆管,术后分析胆漏发现较迟的原因为:①因鼻胆管减压,术中未能发现胆漏,未放置腹腔引流管。②拔除鼻胆管过早。③乳头扩张后乳头水肿,胆汁经乳头排出压力增高。④术后未及时发现胆漏。故笔者认为鼻胆管拔除时间应晚于腹腔引流管,术后应严密观察腹部症状、体征,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鼻胆管放置时间一般应为7d左右。
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临时建立胆道介入通道,不切开Oddi括约肌,保证了胆肠结合部的正常解剖及生理功能,减少了出血、肠漏等并发症[6]。EPBD还可能具有较低的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由于长期反流性感染还可能增加胆管恶性肿瘤的风险,因此EPBD对年轻患者而言具有更重要的价值[7]。EPBD与LC结合,是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的病例,掌握操作技巧,EPBD联合LC可作为治疗部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