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空气(钡剂)灌肠疗法

7.1 空气(钡剂)灌肠疗法

为早期小儿肠套叠首选疗法,其成功率达77%~97%。

(1)临床应用指征:肠套叠发病在24~48h内,全身情况尚好,无腹膜炎体征,无显著脱水及休克症状者。

(2)方法:将空气注入结肠内,使用一定的压力,将套入的肠段推出,达到整复的目的,为使小儿镇静并减轻肠痉挛,一般在空气灌肠复位前30min,注射镇静解痉剂,即复方氯丙嗪1~2mg/(kg·次)和硫酸阿托品0.01mg/(kg·次)。如患儿过分哭闹,影响复位,情况许可时可考虑在全麻下进行整复。病儿安静后,将气囊肛管(Foley氏管)插入直肠内,气囊充气40mL左右以堵住肛门,避免漏气,然后将气囊肛管与空气灌复位器相接。注气前在X线透视下观察膈下有无游离气体及肠管内气体分布情况,然后缓慢注气,从8kPa开始逐渐增高,一般不超过12kPa,严禁注气过快过猛,以免发生肠穿孔。在X线透视下见空气到达套叠部位时,出现典型的阴影,继续注气则见阴影逐渐逆行推进,肿物阴影移动有快有慢,一般到结肠脾曲、肝曲时移动较慢,到盲肠部往往停止移动,持续加压数分钟,回盲部可呈较大圆形阴影逐渐缩小,直到完全消失,同时见大量气体进入小肠内,表示套叠已复位。如肿物阴影消失,但小肠内进入气体很少,则应继续注气,直至大量气体进入小肠为止。因回回结型肠套叠,回结套叠虽已复位,而回回套叠仍然存在,将会引起肠坏死。

(3)肠套叠复位成功的判定特征:①透视下肿物阴影消失,气体闪光样进入回肠,回肠内气体增多;②拔出气囊导管后排出大量气体和果酱样血便或黄色粪便;③腹部触诊原有的肿块消失;④腹痛缓解,病儿停止哭闹,安静入睡;⑤口服活性炭1g,6~8h后排出的粪便内有黑色炭剂,证实肠道已完全通畅。若此时小儿无自动排便,可做直肠检查或灌肠观察大便情况。所有做结肠注气整复治疗的儿童均应住院观察,直到排出炭剂后才允许离院。

(4)并发症:结肠注气复位治疗肠套叠的并发症是肠穿孔,其发生率为0.42%。适应证选择不当或注气时过猛过快,致压力过高,是引起肠穿孔的主要原因。在注气过程中突然出现气体向四周放散的腹腔“闪光”样改变。肿物阴影模糊不清,急剧腹胀,腹部变硬,叩诊呈显著鼓音。腹部透视可见膈肌升高,膈下大量游离气体,患儿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全身情况急速恶化,为肠穿孔的典型表现。应立即停止注气做腹穿排气,并迅速准备手术治疗。

(5)结肠注气整复治疗肠套叠失败的原因:①整复时机选择不妥,发病超过48h较难成功;②技术操作不当,注入空气过量可致肠穿孔,而注入空气不足或不稳定又达不到复位目的;③套入肠管嵌入过紧或过长;④体温超过38℃;能排除肺部感染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应考虑有肠坏死,注气整复易失败;⑤哭闹不安,腹内压力增加;⑥继发性肠套叠。

(6)在无结肠注气设备时,可应用钡剂代替空气作肠套叠整复。其指征为症状在48h以内,腹部平片梗阻不严重,无腹膜炎体征的回结型肠套叠。将盛钡容器置高于水平体位100cm左右,缓慢注入,同样在X线透视下观察肠套叠整复情况。其穿孔率为0.7%,多发生在未受累肠段。整复后复发率为8%~12%。症状超过48h者,钡灌肠整复失败率为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