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人工血管的选择
2025年08月10日
3.2 人工血管的选择
肠腔C型分流术尚未能普遍推广,所用的人工血管较长是其缺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能充分游离肠系膜上静脉,并将下腔静脉吻合口适当地做高,人工血管可由6 cm缩至4 cm即能满足C型分流之要求,笔者起初采用国产Dacron人工编织血管弹性好,不会折叠,但质地较硬与自体静脉吻合时易撕破静脉壁。1996年以后采用进口聚四氟乙烯(PTFE)血管可避免Dacron编织血管的缺点。对人工血管口径的选择,笔者认为1.0 cm最好,由于人工血管植入后半年内即可在其内壁上形成约0.1 cm厚的纤维膜,此后其分流有效直径仅0.8 cm,尚能保持有效的分流量,可降低门静脉压。人工血管口径过小即分流量不足,术后易复发出血,口径过大易致肝性脑病,本组术后半年内发生肝性脑病3例,其中2例选用1.2 cm直径的人工血管,所以在人工血管内壁纤维膜未形成之前应注意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笔者体会架桥用血管口径与肠系膜上静脉口径相同时,就能得到最佳效果。与所有分流术一样,肠腔C型分流术也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向肝门静脉的血流,所用架桥血管愈粗大,降压作用虽明显,但对肝功能影响也愈大。采用粗于肠系膜上静脉直径的人工血管并不能成比例地增加其分流量。因此以肠系膜上静脉直径作为选择人工血管口径的依据作架桥,既能适当降低门静脉压,防止出血,又有利于控制腹水。门静脉血流对于维护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非常重要,其中有富含营养成分的肠系膜上静脉血和富含胰腺激素的脾静脉血,门静脉供给肝的营养物质即肝营养因子如胰岛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6]等。肠腔C型分流术后门脉多为向肝血流,对肝脏功能和形态影响较少,术后再出血率及肝性脑病发生率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