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发病机制
促发肠套叠有两个基本条件:局部器质性诱因和肠蠕动反常。其发病机制大多认为是由于肠蠕动失去其正常的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其近端则有剧烈的蠕动,遂将痉挛段推入远端肠腔内。能引起小儿肠蠕动紊乱的因素有肠炎、饮食改变、高烧等。鉴于1岁以下的乳儿发病率最高,此时往往是幼儿断乳及改变食物的年龄,有人认为随着食物的改变,肠道内细菌也发生变化,易引起黏膜下Peyer斑炎症肿胀而诱发肠套叠。婴幼儿肠套叠大多数发生在末段50cm回肠,该处Peyer斑也最多。蛔虫所产生的毒素能刺激肠段引起肠蠕动紊乱。腺病毒感染时,回盲部肠壁淋巴组织发生炎性增殖,在肠腔内形成一个环状或隆凸的突起,邻近肠系膜淋巴结也发生肿大,并可压迫肠管同时腺病毒感染者肠运动机能常易发生紊乱。同样机制,当肠壁存在有肿瘤或其他器质性病变时,蠕动波将肿瘤及病变肠管推向远端时,牵拉该段肠管一起套入远侧肠腔而引起肠套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