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 论
HIRI常发生于肝移植、肝脏肿块和肿瘤的肝叶切除术及严重的肝脏创伤手术处理后。它是肝脏功能急性损害的重要原因。减轻肝脏I/R损伤是肝脏外科的临床需求。HIRI是复杂的多因素作用的结果[6],主要有氧自由基(OFR)的产生、微循环障碍、能量物质耗竭等;其中OFR的产生及其引起的损害是最为关键的[7]。I/R损伤时肝细胞膜受损,细胞膜屏障作用减弱,细胞内各种酶释放,AST及ALT释放量能密切反映肝细胞膜的受损情况。肝脏手术中常用的静脉麻醉药丙泊酚(2,6-丙泊酚)是一种起效迅速(约30s),而短效的全身麻醉药。近年研究发现,除麻醉作用外,异丙酚还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并发现其对I/R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异丙酚不但具有抑制细胞膜上离子泵、控制钙超载、减少自由基的生成和维持细胞膜及线粒体功能稳定等作用,而且还有抑制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细胞抗氧化损伤的能力[8]。本实验显示,与B组比较,C,D组再灌注后60min血清中AST及ALT明显降低(P<0.01),说明在HIRI中,异丙酚能明显降低转氨酶的释放。此结果与赵健英等[9]的报道一致。至于其具体机制还不十分明了。Murphy等[10]认为,异丙酚主要干扰脂质过氧化的夺氢过程,所产生的酚基与脂质过氧化反应形成一个更稳定的无活性的产物,中断了脂质过氧化的链式反应。同时异丙酚良好的脂溶性使其更容易聚积在细胞的脂质双层膜上,从而提高细胞抗氧化损伤的能力[11]。有实验发现,在I/R模型中使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或用左型精氨酸处理以提高NO产物,均可维持肝窦缺血前的直径;肝窦的灌注率和局部肝组织的氧分压都有提高,从而减轻了肝脏损伤[12]。黄志恒等[13]报道,ET-1单抗可能通过减轻肝脂质过氧化反应使肝细胞凋亡减少,从而减轻移植肝I/R损伤。本实验可见,无论在肝组织还是在血浆中,B组ET-1的浓度明显高于A组(P<0.01),而NO的浓度显著降低(P<0.01);这说明肝脏I/R损伤确能引起NO与ET-1浓度的失衡,从而导致微循环障碍。与B组比较,C,D组中ET-1的浓度显著降低(P<0.01),而NO的浓度显著升高(P<0.01)。说明通过静脉途径给予异丙酚后,能明显提高肝脏I/R过程中NO的浓度,同时明显降低ET-1浓度,纠正了NO与ET-1之间的失衡,使微循环障碍得以改善,这也可能与异丙酚有关。再者异丙酚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减少肝细胞的凋亡,减轻肝I/R损伤,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实验通过生物发光法测定各组肝组织中ATP的含量,结果表明:A组肝组织中ATP明显高于B组(P<0.01),提示能量物质的匮乏存在于HIRI中;B组肝组织ATP含量明显低于C,D组(P<0.01)。这说明异丙酚可能明显提高HIRI过程中肝组织ATP含量,防止肝细胞水肿、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和改善肝脏I/R过程中缺血缺氧。本实验采用经颈静脉与经门静脉2种途径给药,以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HIRI的影响。结果表明:D组较之C组AST,ALT明显降低(P<0.01),NO浓度明显升高(P<0.01),ET-1浓度明显降低(P<0.01),ATP水平明显升高(P<0.01)。
说明通过门静脉途径给药,可发挥较周围静脉对HIRI明显的保护作用。异丙酚通过门静脉途径给药,直接进入肝脏,药物直接作用于肝窦内皮细胞和肝实质细胞,对HIRI的保护作用更加明显。此结论为肝脏外科手术选择以异丙酚为主的静脉麻醉药物提供了另一种给药途径,而且该途径在肝脏手术中简单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