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副肝管
是指在肝门区除左、右肝管外,从某肝叶、段实质中独立发出并与肝外胆道直接汇合的肝管,它的出现率为5%~15%。副肝管多见于右侧,偶亦见于左侧。常为1条,有时可有2条。副肝管多发自于Ⅳ~Ⅷ段,偶见始于Ⅰ~Ⅲ段。副肝管平均长11.3mm(7.5~17.8mm),外径1.5mm(0.7~3.3mm),多位于胆囊三角内,走行于Calot三角区的副右肝管占95%。副肝管与胆囊管、胆囊动脉及肝右动脉的毗邻关系密切。副肝管分类目前尚未统一,一般按副肝管注入部位,可将其分为5种类型:Ⅰ型:注入肝总管;Ⅱ型:注入胆囊管;Ⅲ型:注入胆总管;Ⅳ型:注入胆囊;Ⅴ型:双副肝管(图7)。由于副肝管常位于胆囊三角或肝门附近,胆囊切除术或肝门区手术时,注意勿予误伤而致胆汁性腹膜炎或胆瘘。
图7 副肝管
A.胆囊管;B.肝总管;C.胆总管;D.副肝管
副肝管的出现无一定规律性,术前难以预见,术中较难发现,且管径细、管壁薄,极易损伤。副肝管的处理主要根据管径大小、部位及引流区域来决定。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副肝管尽量给予保留;止于胆囊管的副肝管应在其汇入部远端结扎后切除胆囊,保留胆囊管的近侧部;一般的副肝管可给予缝扎或结扎。
Luschka胆管,又称胆囊下肝管,严格而言为一种常见的副肝管,而非迷走胆管。多表现为单根管道,少数表现为网状细胆管结构。常起源于右肝叶,沿胆囊窝行走,直径1~2mm,可汇入胆管树不同的部位,多数汇入右肝管和肝总管,少数汇人亚肝段、肝叶或左肝管。Luschka胆管无肝动脉和门静脉分支相伴,因此损伤时不易发现。
迷走胆管引流一定范围的肝实质,也是所引流肝组织胆汁的唯一出路。迷走胆管是常见的一种变异,所引流肝段或多段肝叶的胆汁入胆囊或胆囊管。
总之,肝外胆管解剖常见的变异有:Luschka胆管、胆囊管入右肝管、副肝管入肝外胆管、胆囊管过短、增粗、胆囊管在不同的方向和水平入肝外主胆管、副肝管在不同的方向和水平入肝外胆管。胆囊动脉解剖变异主要有:胆囊动脉大多通过Calot三角内供应胆囊,常有过早分出前后支的情况;胆囊动脉可走行于胆囊管的前方、上方、后方和下方,甚至缺乏胆囊动脉主干,或甚至出现胆囊体胆囊动脉;胆囊动脉的分支变异很多,走行变异也很大,甚至只有迷走胆囊动脉。上述变异给腹腔镜胆道手术中处理胆囊动脉和肝外胆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