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 论

3 讨 论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发病率不容易统计。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43年间诊治了38例脾原发肿瘤,占同期收治肿瘤患者(13620例)的0.028%[2]。Morgentern[3]对脾肿瘤进行了分类:①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血管肉瘤等。②良性肿瘤血管瘤、错构瘤和脾囊肿等。③非肿瘤性占位病变。血肿和脓肿等。文献[4]报道脾脏占位病变以良性多见,占60%~76%,本组占85.7%,与文献报道相符,脾脏良性占位以血管瘤为最多,恶性肿瘤中以恶性淋巴瘤为多(2/22),本组2例均为霍奇金氏病,其次是胰腺癌脾转移(1/22),胃癌肝脾转移(1/22)。

脾脏占位病变在临床上表现无特殊,主要表现为左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及饱胀等症状,无明显特异性。辅助诊断中B超简单易行、费用便宜、准确率高等优点可作为筛选检查,有报道[5]阳性检出率达96.1%。本组B超检查11例,阳性率100%,但因为肠内气体影响无法看清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故阳性预测率仅有72.7%(8/11),部分疑为左上腹肿物或左肾肿物,有的疑为胰尾肿物。所以最好结合其他手段进行确诊并分辨良恶性,本组彩超检查14例,阳性率100%,阳性预测值85.7%(12/14);CT检查11例,阳性预测值90.9%(10/11),其中增强扫描8例,良恶性分辨率98%。彩超和CT对确诊脾脏占位性病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Stang等[6]报告,术前超声造影可以提高脾脏血管瘤、错构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任宏等[7]报告,术前鉴别良恶性主要靠CT增强扫描或选择性脾动脉造影,真性囊肿一般为均匀低密度,边界清,无强化;血管瘤和淋巴管瘤延迟增强;恶性肿瘤多呈中密度,边界不清,动脉期增强。目前尚无脾肿瘤的特异性生化检测指标。选择性脾动脉造影在鉴别良恶性肿瘤中有更高价值,恶性肿瘤表现为不规则血管狭窄、中断、移位以及杂乱的新生肿瘤血管形成[6],脾细针穿刺活检有助于术前确诊,但是有一定的并发症[7]。脾脏占位的细针穿刺活检有可能引起脾脏出血及脾脏肿瘤的扩散,因此如果患者没有脾切除的禁忌证,应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可以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8]。本组中14例查体可触及肿块,并且2例恶性占位收治时均已不是早期,其中1例已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为胃癌术后2年。

脾脏肿瘤的治疗首选脾切除术,这样既可以去除病灶、减轻症状,又能防治自发性脾破裂并最终明确诊断。不同类型的脾脏肿瘤治疗上有所不同:①脾囊肿。较小的脾囊肿可暂不处理,定期随访,Losanoff等[9]指出,直径<4cm的脾囊肿可以自行吸收,不需要手术治疗,直径>5cm的脾囊肿有自发破裂及感染的危险,应手术治疗,除此之外,有症状的脾囊肿也需要手术治疗,可行脾部分切除术,这样既可去除病灶,又可保留部分脾脏,以保证脾脏的免疫功能,而且脾囊肿的预后良好。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脾囊肿开窗引流术或部分脾切除术或全脾切除术在大多数医院已经开展起来。笔者曾对1例脾囊肿压迫胃行腹腔镜开窗引流术,效果良好。②脾脏良性肿瘤。良性肿瘤随着肿瘤的增大可引起压迫症状,并有可能发生破裂,明确诊断后应行手术治疗。目前对脾脏免疫功能的认识一致,保脾手术已为普外科医师所接受。哈尔滨医科大学附一院经过实验及临床研究认为去被膜小脾块网膜囊内移植可以最大限度、较早地发挥脾脏功能,自体脾组织移植方法值得推广[10]。笔者曾行2例脾下极部分切除术,疗效确切,近年来,腹腔镜脾切除发展迅速,腹腔镜脾切除术已经成为治疗需行脾切除术的良性或恶性血液性疾病的标准术式[11]。文献[12]报道脾脏良恶性肿瘤行腹腔镜诊断及脾切除术安全、可行。③脾脏恶性肿瘤。脾脏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一经发现往往病期较晚[13],总的疗效很差。一经诊断应积极行脾切除并淋巴结清除,必要时联合脏器切除,可能给患者带来长期存活的希望,术后辅助放疗及化疗,5年生存率可达30%~50%。本组恶性病例无生存5年,可能与病例数少及发现较晚有关。

总之,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随着B超、超声造影及CT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脾脏肿瘤会被发现,病史和B超、超声造影及CT检查是诊断脾脏占位性病变的重要依据。提高早期的鉴别诊断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决定预后的关键。